[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摘要: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英汉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文化差异的对比和分析,对英汉习语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习语 文化差异 直译 直译加注 意译 套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习语(idioms)是各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一些固定短语或短句。作为语言的一分子,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显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习语包括成语(phrase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格言(maxim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语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拥有丰富的习语。
  
  1.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各不相同,英汉习语各自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体现着两种文化的差异。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汉习语体现了英汉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人们生活离不开土地。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相关的习语。如挥金如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生活离不开海洋,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be in the same boat with...(与……共患难),sink and swim(孤注一掷),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1.2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的事物以及禁忌等方面的不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不看僧面看佛面”、“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等。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人们大多信仰基督教,因而在英语习语中出现了许多出自《圣经》或与基督教、上帝、教堂有关的成语,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the church(一贫如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1.3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习俗上存在很多的差异。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要数对龙(dragon)这一事物的认识了。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远的历史中,它是一种民族象征,有着神圣高贵的形象。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代表无上皇权的“真龙天子”到“龙飞呈祥”、“龙腾虎跃”再到“望子成龙”所有这些汉语里关于龙的表达都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里对龙的崇拜的。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dragon也是与邪恶和恐怖相联系的。英语中的“the great dragon”也不能译为伟大的龙,而是比喻为魔鬼撒旦。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自然无法理解中国人把自己称作“华夏儿女,龙的传人”。英汉习俗差异的另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对于人们来说是忠实的象征,被称作人类最好的朋友。英语中有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
  1.4历史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们的情感、思维、风俗等也各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在历史典故上。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汉语的历史典故多出自经传典籍、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等,例如“守株待兔”,“卧薪尝胆”、“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而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例如:Achilles’hell(唯一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o meet Waterloo(一败涂地)、Helen of Troy(红颜祸水)等。这些习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2.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表层意义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不但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因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以下是关于英语习语的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2.1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既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内容,又能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保持原文中所蕴含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正如鲁迅先生在论翻译时所说的,直译可有助于保持原作的格调亦即保持“异国情调”和“所谓的洋气”。直译法有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新的表达法的吸收和融入,从客观上丰富和补充了译文的表达,对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英汉习语在直译过来后融入到汉语中并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如;the cold war(冷战);the hot line(热线);green card(绿卡);fast food(早餐);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等。这些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直译原汁原味地传达出原文的内涵风貌,避免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2直译加注法。
  作为直译法的扩展,直译加注法也广泛应用于英汉习语的翻译中。直译虽然能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习语的文化信息,但有时一味直译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达不到预期目的。采取直译加注法,即先直译出习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再对习语的文化背景及来源进行注释,便能收到好的效果,从而加强直译习语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的优势。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直译加注法,既能保留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又有助于译文读者较为详尽地了解异域文化,从而透彻地理解原文。例如:“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再比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对这种的译文,中国人可能会感到茫然,所以应在后面用注释点明:这则习语源于罗马神话,爱神丘比特用布蒙住双眼,手持弓箭,他是盲目地射出爱情之箭的。
  2.3意译。
  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英汉习语在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英汉习语中所蕴涵的文化、历史背景较多,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直译,需要加注上较多的解释性文字,这样会失去习语精练生动、妙趣横生这一特点。这时我们就需要绕开其文化背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直接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意译法。例如:the dog that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没有了“狗”、“骨头”等字眼,而是译为“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有人说你的坏话”。再比如:初出茅庐(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Tell me your news.I’m all ears.(告诉我你的新鲜事,我洗耳恭听)等,都是通过意译表现出习语真正的内涵。
  2.4套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所以需要转换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在英汉习语比较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原文习语在译文中找到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其对等或基本对等的习语,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套用法”。英汉习语中有许多这种类似的表达。例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of a lion.宁做鸡头,不为风尾;lack sheep害群之马;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等。
  
  3.结语
  
  英汉习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通过以上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分析与翻译策略的探讨,我们对英汉习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只是语言表层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的移植与融合。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该融合各种方法灵活翻译,尽可能做到既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能让译文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参考文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1994.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19.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陕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高兰英,实用英汉谚语辞典.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7]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英汉 翻译 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