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语篇分析法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英语语感能力

  摘 要: 语篇分析因其有效的整体分析效力,在阅读过程中被广泛运用。本文通过语篇分析对阅读能力的影响,希望英语读者提高语篇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语篇分析 阅读能力 影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最有效地途径,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人类过去生活、劳作、学习等的一切经验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给后人。尽管阅读是普遍存在的,但阅读是读者与书面文字的交流,从最小的语素到最大的段落、篇章,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阅读者能否运用各种阅读能力来完成所从事的阅读任务。不同读者的背景知识的和各种语言知识与篇章中的信息相互交流,最后取得新的认识、理解。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有关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本文将从语篇分析角度讨论阅读能力的培养。
  1.语篇分析和阅读能力
  1.1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或话语研究,是一个一般术语,就是从语篇的整体高度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语篇分析主要从演讲、写作、对话或交际活动等方面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与许多传统的语言学不同的是,语篇分析者不仅从语言的使用“超越语句边界”方面研究,同时也分析“自然发生”的语言使用。
  目前,语篇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包括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国际关系、人文地理、沟通研究和翻译研究。在不同领域中,语篇分析法的应用相应受其条件的制约、维度的限制或者方法论的影响。
  1.2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即所谓的“reading ability”,仅在“中国知网的知识源数据库”中就可以搜索到27个不同学者的不同的定义:
  ①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能力、独立看书的能力也就是说书要看得明白、读得懂。自学往往是从阅读开始,并且阅读是自学的主要途径。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被阅读能力的高低所左右,而阅读能力只能在科学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和提高。
  ②阅读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顺利地完成阅读文章、获取书面信息的能力。阅读是人大脑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阅读过程从识别单词、领悟句意到理解文章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排疑解难的心理思维过程。
  ……
  在此就不一一举例,我们可以把“阅读能力”总结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还有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义的理解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选择吸收记忆能力及创造性地提疑求异能力。阅读能力就是这些能力的总和或综合体。
  2.语篇分析法在阅读中的应用
  在阅读理解中,使用语篇分析法,目的是改变以往逐句单独理解语句的阅读法,而是通过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来理解词句。这种方法不仅重视语言的形式,更注重语言的功能,能够把微观和宏观分析结合起来,使阅读者从以单个的字词为中心的较低层次的阅读逐渐达到以语篇为中心的高层次阅读,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2.1语篇语境的效力
  正确地理解语境,对通篇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帮助。现代语言学研究证明,阅读活动属于语篇理解的范畴,而对语篇的真正理解又只能在其使用的语境中开展。因此,如要通过阅读活动达成对符号材料意义的理解,就既要清楚语篇分析的基本形式,又要充分认识到语境问题的阅读价值。
  认知阅读心理学认为,成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相当有用的能力,这不仅要调用贮存在读者陈述性记忆中的观念性理解,还需要启动贮存在读者记忆程序中的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而在阅读过程中任一时刻出现的子过程,可能需要同时调用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各个过程既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处在交互影响的动态之中。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也曾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于零散的词句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对语篇整体层次。”
  然而,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语篇分析应该是超语法分析。鲁梅尔哈特(Rumelhart)也赞同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任何单一的语言知识不能促进对语篇的真正理解。语篇分析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模式。
  2.2培养语篇分析的能力
  (1)认清语篇体裁
  语篇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它揭示了不同裁语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了解体裁框架有助于阅读者更准确地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抓住其要点。研究表明,阅读时人们会求助于大脑中原有的体裁框架,如果所读语篇的体裁与原有的语篇的体裁相适,理解就容易得多。反之,理解就会产生困难。熟悉特定的体裁框架,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依靠标题、图片等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2)分析语篇篇章结构
  认识语篇的篇章结构有助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语篇教学进行层次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等。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包括对主题、内容的发展、衔接与连贯的运用。大多语言学者认为,在阅读理解中,分析语篇篇章结构是一个尤为重要并且很有效的步骤。这样做不仅能培养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读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提高推导猜测能力
  连接性语篇的理解一方面依赖于语篇中各个句子的意义,另一方面十分强调这些句子的排列。即使将一组有意义却无关联的句子连接在一起,也依然会让读者一片茫然,例如:
  Cathy is going to attend oral class this afternoon after washing her car.Her friend,Jone,tended to give up the match again.Andy had the apartment cleaned for the big wedding.She quarreled heavily with Bob.
  相比而言,下面一段话思路就很清晰了:
  Lisa lived in a small village called Chhoti Dadi.The small village had a small school.Everyday Lisa had to walk from her little hut at one end of the village to the primary school near the village well.On her way to school,she passed through green paddy fields,the village lake and the old Ram Lila ground.All her friends,be it dreamy Susan,colorful Sandy or talkative Tutu,did not like walking to school.
  第二个例子易于理解的部分原因是整段是按常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例如在英语里,人们常规地使用不定冠词“a”来表示读者尚未接触过的人、物或者事。所以,第一个句子中的“a small village”在第二句中就被替换为“The small village”;同样,没有前面的语境,“her”是不可理解的;但从这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可以轻松得知,“she”都是指“Lisa”。而在第一个例子里,所提到的事件是似乎是我们熟悉的,而事实上,我们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不足以轻松地理解语篇。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时候都要明白地说出来。有时我们省去一些句子的连接,读者依然可以推导出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篇章。
  Lisa lived in a small village called Chhoti Dadi.The small village had a small school.On her way to school,she passed through green paddy fields,the village lake and the old Ram Lila ground.All her friends,be it dreamy Susan,colorful Sandy or talkative Tutu,did not like walking to school.
  后两段语篇的差别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深入到表层以下去理解语篇结构。表面看来,后一段是不完整的,但整个阅读产生的画面却又是完整的。这便是基于篇章上下文理解、阅读者背景知识等的推导所起的效力。
  3.结语
  从对语言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这语篇分析法将会在阅读中广泛使用。尤其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在英语阅读中,采用语篇分析法是一种有益的、必要的方法,是阅读法的一个突破。这一方法的使用无疑可以提高阅读者的阅读效率,并增强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宝坤.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实验[J].教育探索,2003,(04).
  [2]杨茜.试谈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4]苏海霞.关于获得英语精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精读教学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5]D.W.卡罗尔著.缪小春等译.语言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Alderson,J.C.Assessing Read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8]Van.Dijk,T.A.Cognitive Situation Models in Discourse Production.Wayne Forgas(ed.)Language and Social Situation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5:233.

推荐访问:借用 分析法 能力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