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摭谈]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源自西方国家,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大学纷纷试行。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师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关键词: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源流 内涵 分类 优势
  
  一、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源流和内涵
  1.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源流。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由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继牛津和剑桥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采用导师制,但由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主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它作为一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个别学术指导的教学制度而存在。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
  最早将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介绍到我国的是曾经留学于牛津大学的浙江大学教授费巩先生。费巩教授介绍了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四大特点: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并将中国的古代书院制与导师制进行对比,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引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浙大校长竺可桢在费巩教授的影响下,于浙江大学首开大学生导师制之先河。随后,国内其他高校相继效仿。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学分制和导师制被学年制取代,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几年来,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知名高校已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如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而浙江大学则于2002年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
  2.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是指为了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发展至后来,导师泛指在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中指导学生学习、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特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教师。导师制就是为一组学生确定一名导师,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具体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凡课程选择、考试的准备等都由导师给予指导。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品行。辅导一般按课程表进行,导师和学生每周必须进行一次谈话,由导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国内研究者曾凡东认为,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又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本科一入学就配备导师,进行四年的指导,其工作职责集中在思想引导、学习方法、专业素质、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方面。如,北大提出的本科生导师职责包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浙大的导师主要职责包括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导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分类
  1.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
  (1)全程导师制。学生一进入大学,就给学生配备导师,一直到学生毕业,在四年当中,教师要始终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其基本职责是: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疏解学生不良情绪,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工作;按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习、选课、选择专业方向,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2)年级导师制。学生进校后,在一二年级可由院系负责为每个学生班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在三四年级,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一般3至1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的任务是使本科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术的同时,强化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根据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科研和其他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从业务知识、能力培养、科学道德、思想品质,以及选课、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如浙江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部分院系所实施的就是年级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1)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是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均有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各方面的指导。导师在人员组织上范围较广,包括教学、科研、教育管理人员等,并且指导对象的数量也比其他导师制模式的人数多,一般是5到12人。这种培养模式最明显的优点是可以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部分院系采取导师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最有效补充,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班级教学和管理,并进一步推动后进生的全面转化,然而不容易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
  (2)优秀学生导师制。所谓优秀生导师制是本科生导师制的特殊形式,它以高校当年入校生中的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聘请校内外具有很高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修养的资深教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学关系”,导师对学生进行以学业指导为主线的全面的个别指导。在实践中,优秀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有类似之处,其侧重点却有区别。与研究生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不同,优秀生导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更具基础性的创新素质的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只是其中一部分。通过有效指导,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以后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优秀生导师工作的重点所在。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1.有利于落实学分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全面启动完全(或弹性)学分制,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才培养。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而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中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课程、年限和任课教师,以求得最佳学习效果。但大多数大学生对学分制这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有的学生仅凭个人兴趣爱好与毕业需要进行选课,认为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拿到规定的学分能毕业就行了,趋易避难,选择那些难度小、容易通过的课程,或选修管理不严教师的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目的;有的学生把就业作为目标,忽视人文教育,出现过度的职业倾向,违背学分制设立的初衷。在学分制的核心――选课这一环节上,本科生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选课的科学性。
  2.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以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人人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的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导师制后,学生所读之书大多由导师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作业由导师单独批改,有什么问题可与导师共同探讨。每个人的学业进度依学生天赋不同而进展各异,避免了“大班授课”的弊端,消除了班级授课制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的束缚。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任务,可以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因人而异地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会使每个学生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各尽其才,发挥最大潜能。
  3.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应围绕着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以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以使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但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我国高校大多针对学会认识进行教学,更多扮演“知识工厂”的角色,忽视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培养,学生与老师间的接触仅限于课堂。导师与学生间定期不定期地见面、交流,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理想、未来等话题。这样,导师就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影响学生,解决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师资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科生导师制强调对导师严格要求,导师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了解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熟悉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习。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导师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实现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2]郑国盖.浅议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及推行导师制的意义[J].科技致富向导,2010,(4).
  [3]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论坛,2004,(10).
  [4]张陟遥,王瑞鸿.论导师制与大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推荐访问:本科生 高校 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