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感。课堂上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的背后其实涌动着很多令人不安的“暗流”: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但表达出来的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尤其是低年级,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在课堂教学中的默读,少之甚少。轻视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极大的失误。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下面我就二年级默读训练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眼到心到,养成默读习惯
  
  由于默读不出声,保证了环境的安静,便于学生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了跟老师读、自由读、大声读等读书方式,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默读时,会不自觉地出口轻声读、嘴唇不停地动、用手指读等。可仔细看看,有的学生眼睛游离书本,东张西望,看似不出声,实则装模作样根本没读。在要求默读时就告诉学生,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尤其是“心到”。读完以后,自己能讲讲读懂的内容以及提出不懂的问题。在默读时提醒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假如没有默读,课堂上更多的也许就是人云亦云。此时的默读,不仅要“眼到”,更要“心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二、因文而异,选择默读时机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尝试默读还处在学习阶段,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默读时机,使学生的默读能力逐步提高。默读也要因文而异。一些语句优美的描写、抒情性文章或诗歌,灿灿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人文情感”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适合放声朗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月亮湾》等。而对于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和童话,内容浅显易懂的,则可以采用默读的形式,如《沉香救母》等,教材也明确提出了要求“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在默读时,静静的读书“场”形成了。这个“场”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静场”中极易走进文本,达到“文我合一”。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易于分散,有时也不适合通篇默读,更不适合长时间的默读。教师可以找出文中的一段,不要过长,定一段时间,或者规定一定的内容,进行默读思考。这种定时或者定量阅读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消除疲劳,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默读的方法。
  
  三、圈画批注,教给默读方法
  
  新教材提出二年级学生要“学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学生在默读时想什么?默读时又该用些什么方法?
  我认为在通读课文的默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圈画批注,静心研读。学生边读边思考,既要解决所提的问题,又要能产生新的疑问。
  
  四、读想结合,提高默读效率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让阅读真正体现学生个性化行为,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但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学生读了课文后,不管学生是否读通了,更不谈是否读懂了,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或许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地、滔滔不绝地发言,或许会听到学生的高谈阔论,妙语连珠。可事实上真实的情况是:两三位“尖子生”举着手,众多的学生却是一脸的漠然。倘若教师让全体学生都默读静思,在默读前布置一些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那么学生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尖子生”的专利,自己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去探究,去发现。
  进入二年级以来,我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内或课外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默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我班的阅读分析题正确率要高于同级部其他几个班级约五个百分点。这是学生“静心默读”、一点一滴思考换来的成果。老师们都说我班的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这和平时良好的默读习惯是分不开的。
  默读,是学生在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学生只有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步步深入地读,才会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学习默读”,这为三年级学生“学会默读”架起了一座桥梁。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默读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默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教师只要指导得到位、指导得恰当,不仅可以省时,也便于养成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无声的世界背后收获的将是一片灿烂!
  (作者单位 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推荐访问:无声 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