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3000字

  摘要: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农业收入比较低,农村劳动力人数持续增加,农业的剩余劳动力的现象更趋显著,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如何有效的指导农民就业是当前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职业指导;剩余劳动力;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26-01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纵观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可以看出,由于人均、劳均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所以农村劳动力数量成持续增长状态。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业的剩余劳动力的现象更趋显著。加之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的城镇转移。据有关专业部门调查显示,农业收入比较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动因。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收入比较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发展落后和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目前我国的农村尚处在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下,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弱妇幼者,这种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难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二)乡镇企业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分割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初是向乡镇企业转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地区布局也不合理,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相对减弱,导致了就业容量减少。另外,乡镇企业由于资金增密,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内涵式生产,因而对简单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少。(三)城市吸收能力减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体制转轨、增长方式转换、企业改制等特殊原因,城市的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引起城市职工下岗数量增加,城里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同时,我国城镇化的水平比较低,也无法吸收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看,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都伴随大量人口转移,而在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差距水平很大。(四)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低也制约了其向城市的转移。这些劳动力因为无文化、无知识、无技术,导致无法从事高技能、高工资的工作,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体力的,甚至是无保障的工作。比如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建筑行业等农民工居多。因此劳动者素质低已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个“瓶颈”。
  
  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指导服务分析
  
  职业指导人员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就业的群体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一)从农村劳动力求职群体年龄结构分类来进行指导。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是非常刻薄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在年龄段上以掐两头用中间为特色,因此笔者在这里只谈对被用工单位掐掉的两头进行分类指导。一头是社会需求岗位较少的小青年,所说小青年多数人年龄为18岁~22岁。另一头是社会用人需求极少的年龄偏大的一头,人们公认年龄偏大求职者应是45岁以上,然而其中又有性别差异,一般用人单位对于45岁以上的男性、40岁以上的女性就不招用了。以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青年的职业指导应偏重其职业倾向设计,适当帮助他们建立培训目标体系,使其终身受益。对年龄偏大的一头,要多付出同情心和爱心,仔细了解每个大龄求职者的专长,在同样胜任的情况下尽量做通用人单位的工作,使其端上饭碗。如果实在没有市场择业的竞争力,则要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去寻求做一些家政社区服务工作,或者帮助他们摆个小摊床,搞个小便民维修服务部,挣个养家糊口的活命钱。(二)从求职群体文化程度、知识层次、技能水平分类上进行指导。当今劳动力市场最难就业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陈旧、技能水平低下的群体,如再加上年龄大,特别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有没有特殊技能,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对这个群体的求职者的分类指导,要以指导他们流向低门槛、低技能含量的产业,如第三产的生活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对这些人进行职业指导时,帮助他们选好一个地方后,时刻准备给他选第二个、第三个,而且要不厌其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地连续就业,变短期为长期就业。(三)从求职群体中在职业介绍机构滞留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分类指导。一般来说,农民从家里出来,如果从第一求职登记开始且经常能和职业介绍机构保持联系,但在两月之内还没找到工作的,对于他们在外面生存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应称其为求职的特困群体,公益职业介绍机构应把这些人的名单打印出来,对他们进行特别的专门职业指导(拒绝者除外),其方式和方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心态来进行分类指导。具体表现为失落与困惑相伴、心理失衡与忧虑并重。心态差异的关键在观念,对心态的调整、观念的转变根本途径是尽快地使其实现就业,而实现就业的前提必须先转变就业观念。分类指导建议在转变观念中做到“六到位”,即宣传教育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技能培训到位;跟踪服务到位;重点维权到位;法律保障到位。(五)指导阶段性就业及指导退出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力年龄内,某些阶段退出劳动力市场,即暂时不要求就业。退出的原因大致有:家庭其他成员或其他收入较高;年龄和能力的原因;因服务家庭的原因;为提高能力,学习深造等等。
  由于我国的农村劳动参与率一直较高,就业压力相应就大,因此要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将适合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短期适应性强化培训,也可通过扩大高中、高校、职高、技校的招生规模来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使之尽快掌握1-2门市场需要、本人又适应的新技能,做到学两门、会一门、精一门。为农村剩余劳动了的就业提供周到的市场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苑县就业服务局
  
  参考文献:
  [1]时勘,《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中国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工人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剩余劳动力 浅谈 就业指导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