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道德学习新方式

  摘 要:德性的养成既要由外而内,也要由内而外,是内外互化的过程。内外互化的道德教育是体验、移情、理解和反思诸环节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岗位体验是增强道德教育有效性又一新的方式,积极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育人,不仅对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培养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验教育;勤工助学;道德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87-02
  
  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人的品德和个性均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新时期应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岗位体验是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的需要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勤工助学岗位的道德教育功能,既是落实实践育人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新形势下增强德育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条有效途径。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探索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应积极地同社会生活相融合。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尽管勤工助学活动由于受自身条件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与现实社会生活有差距,但我们不能以此而淡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各高校开展以贫困家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思想教育问题。勤工助学的最终的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敏锐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紧张与冲突,以及承受的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普遍加大,都是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启示我们,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在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生活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把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作为岗位育人的重要内容,这也是追求教育目标和谐的需要。
  
  二、必须重视岗位体验的育人功能
  
  过去,我们对岗位育人问题关注不够,比较多地强调勤工助学的经济功能,对于岗位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强调经济功能没有错,必须也应该长期坚持,但并不是说,勤工助学工作只发挥好经济功能就够了。新时期,勤工助学已注入了新的内涵,扮演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中介”角色。我们要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关注教育对象的变化,把岗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实现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创新。
  
  1.要在思想观念上对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勤工助学活动具有岗位体验、情境感受、意义沟通、价值辨析、以知促行等方面的功能。勤工助学构成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的实践育人观点的创造性运用。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对勤工助学活动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偏差,有的看做课堂教育的补充,有的当做扶贫助困的点缀,有的在管理上放任自流,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从学生层面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职业性课程的学习中,对能完善人格、滋养精神品位的勤工助学活动没有积极投入。从学校层面而言,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下,对知识学习或技能学习比较注重,而对勤工助学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包括个性、品格在内的综合性素质的塑造关注不够。这种单向度的学习理念很容易把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人格萎缩为单调的工具理性,人的精神被单调和紧张充满。因此,对岗位育人功能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勤工助学规范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勤工助学作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事务一般都由学生自主管理,但为了确保实践育人的高质量运作,其制度建设、育人安排等应该由学校来规范管理。规范管理的作用正在于鼓励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变重“管”到重“理”,重视“理”的作用,理事、理人,注重人的因素,理顺人际关系;由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人的积极性。重视“理”的作用,人的因素抓好了,才能吸引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与情感,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
  
  3.充分挖掘勤工助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做事的体验教育
  岗位育人、强化实践环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德育(高校德育即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必然结果。人的发展是通过活动所展开的各种对象性关系来实现的,勤工助学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体验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责任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新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对大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素质的培养,是第一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三、岗位体验的主要途径
  
  勤工助学不仅对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思想认识、培养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1.岗位认同,强化大学生的体验意识
  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首先就需要强化勤工助学“岗前、岗中、岗后”的教育培训,通过宣传、了解、观察、接触、讨论勤工助学活动,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和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正确思想理论的信度和效度,强化大学生对正确思想理论的接受与认同,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对勤工助学的精神要求和实施方案不知、不懂、不熟悉,就难以做好参与、体验、感悟和以知促行工作,如果参与不到、体验不好、感受不深、知行不一,那么,育人功能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勤工助学也没能真正担负起强化实践环节的责任。
  强化认同教育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岗前”基本素质培训。要求参与者认同育人要求、管理规定、工作内容以及协议内容等各种规定,让大学生认同勤工助学是老师领进门、岗位要育人的培训目标。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开展对“在岗”学生进行“回头看”。“回头看”看什么?一足要按照强化实践环节的要求,看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有没有达到,进而巩固和扩大岗位育人的成果,不断推动大学生道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二要看认同教育如何,认同程度要以大学生赞成不赞成为标尺,认同效果要以接受用人部门满意不满意来检验。认同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必须付诸行动,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让广大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岗位培训带来的变化。三要对岗位育人做一番回顾总结,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指导、督促、把关”的职责,强化思想认同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促进实践育人的发展。
  
  2.引导体验,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补钙”
  岗位育人是勤工助学的根本目标。经历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对学会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和综合素质提高,是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从表面上看,获得收入用作学生生活困难补贴,但实质上经历社会实践过程,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个人信念,塑造和完善了自己的人生“软件”,在待人接物、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健康状态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补钙”。基于此,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就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一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勤工助学的参与中经受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增长能力与才干;二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创造和发展正确的思想理论,提高科学理论素养;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为弥补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加锌补钙”,实现多方引导、共同进步。
  
  3.体验感悟,走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第一步
  近年来,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来领取一张迈向社会的“通行证”已非少数。学生们普遍认为勤工助学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美丽”,是极好的社会实践,是未出校门先上岗(意向就业)的好路径。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们对外交往、管理协调、与人合作、抗挫折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提高。许多高校以招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生们竞相投递简历,把参加面试竞聘上岗,当做一次次宝贵的就业模拟“演习”。可以说,勤工助学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培养能力、施展才能的“舞台”。
  显然,勤工助学要为大学生补上“生涯辅导”这一课。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局限于书本与课堂,而不积极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不能在学习期间就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社会实践能力、竞争力的提高,未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要强化岗位体验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准备和就业体验教育。倡导职业生涯辅导有多种途径,就业体验教育内容也很广,主要有道德体验、岗位体验、集体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比如,通过个体岗位体验,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和为他人服务的岗位实践中,感受义务,学习服务,体验责任;又比如,进行团队岗位体验,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力量,体验团队精神;再如,岗位模拟体验(学生勤工助学实质上就是模拟角色),模拟和学做一个角色,从中体验这一角色的基本素质、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学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从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
  
  收稿日期:2006-07-0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Sz0601);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成果之一(JXJG05012)
  作者简介:程肇基(1962-),男,江西德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伦理心理研究;熊敏鹤(1970-),男,江西上饶人,讲师,从事美学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家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学习新 道德 方式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