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人才,创新的联系

  摘 要: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来看,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应重视学 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思想,提倡创新教育;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 的教师队伍;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这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素质;环境
  
  收稿日期:2007―1― 24
  作者简介:赵恒平(1955―),男,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 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讲到:“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 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战略举措,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 系。”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 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必备素质
  
  1.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创新意识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创新型科技人才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因 此他们不仅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新,更能将创新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 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这种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即是创新型科技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原点和前 提。它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唤醒和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各种潜能。
  2.广博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既包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包括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 验,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智能基础。科学史表明,一个独创性的假说,常常在于发现两 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点,学科相邻处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 为了满足创新工作的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懂得与本专业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
  3.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科技史表明,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往往会同传统观点相对立 。这种对立不仅表现为科学本身发展的新旧冲突,而且还表现为与宗教势力、政权利益相对 立,从而往往会遭到嘲笑、污蔑和打击。大凡成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都必备服膺真理,不 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研究成果尚未取得、工作遇到巨大困难时,要想把研究继续下去, 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是对科学的真正热爱和献身精 神。
  4.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要实现某一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 个研究者的参与。是否能够很好的“合作”,往往可以决定一个研究团队的成败。因为只有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在思想的火花相互撞击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灵 感。当今时代,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单靠个人能力解决大科研问题的可能 性越来越小。因此创新型科学研究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需要不同学科、不同 专业、不同层次的人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
  
  二、适合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
  
  1.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和科学文化发 展水平,以及表现社会科学道德水准的舆论环境等,这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 本环境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其成长,反之则会贻误、摧残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 全社会应该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 导,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当然还有必要建立以教 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制。
  2.和谐的群体小环境。家庭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空间环境,其对学生创新力的培 养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最重要的因 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
  工作单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领导作用、同事关系和团体氛围。创新型科技 人才能否被合理使用,其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新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能否被及时承认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好坏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成 长也有直接的影响。许多的科研成果与管理过程都是集体智慧和协作的结果。
  3.保障创造活动的科研条件。科研条件是保障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 平台,是支撑科技活动的重要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每年投入到科技创造活动的经费是发展 中国家的几倍,为本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和支持,因而这些国家的科技发 展迅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大大优于发展中国家。除了资金、设备 之外,信息资料也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必备物质条件。要在科学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 就必须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创新教育具 有重要意义。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明确事件和假设的能力、确定重要关系的能力、运用正确 的判断的能力,评价数据的能力和演绛推理的能力。美国教育科研部门于1989年进行了专题 研究,经过对24 837名在校生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在教学中,理性认识事物的方式有利于 学 生思维能力、思维技巧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性的、超 越形式逻辑的、有分析的思维,会形成多个正确答案,能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更新教育思想,提倡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和 创新能力开发的教育,主要是指引学生创造性地去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练习,开展各种 创造性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高校学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 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 ,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能在原有基础 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3.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发生。高校 要根据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建立创新知识结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 专才”的培养目标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培养“通才”。这种人 才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讲,它应该是基础宽厚的;从能力的角度说,应该是适应性广泛的;从 素质的角度看,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要具备这些特点,就应抛弃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 过细的现象,加强学科渗透,尤其是文理渗透;加强基础课,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改变目 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匮乏的现象。
  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低对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 影响,因为所有教育实践最终都是依靠教师来完成。高校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创造思维的一般 规律,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没有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支持科技创 新活动就没有保障,很难出高水平的成果。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查阅资料,立项申 请,进行科学研究,那么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会更好。此外,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多学科 领域,这也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素质,更需要跨学科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践证明:教师强 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品位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根本 。
  5.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学 生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而非创新环境。但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准和开拓性创造能力方面起 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学习、自由研究、自由讨论以及自 由发表。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可以激 发学生潜在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的内涵,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及各种兴趣制作小组,多参与多训练,在实践 中掌握创新方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增长才干。“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小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 人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要遵循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有利于创 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这样才能 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主 义现代建设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国际化人才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国 新闻网,2006-06-05
  〔2〕唐黎标 美国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3〕邓笑天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初探〔J〕 经纪人学报,2006 (2)

推荐访问:创新 科技人才 规律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