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 [“5.12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分析及其意义探讨]

  【摘要】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5.12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作者梳理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宏观政策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内容,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旨在总结这些政策对灾区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灾区的教育信息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5.12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28―05
  
  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5.12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软件资源构建、潜件理念融合等方面梳理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呈现这些政策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援建途径以及带动灾区教育现代化等视角分析这些政策对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灾区的教育信息化问题提供参考,同时为将来针对灾难发生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 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内涵
  
  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是指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5.12地震”发生后,由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对灾区(特指四川省内的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法令、措施、纲领、决议、指示、宣言、条例、声明、会议纪要、工作要点、党报社论、领导人讲话、行动计划等。依据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内灾区指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理县、江油市、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旺苍县、梓潼县、绵阳市游仙区、德阳市旌阳区、小金县、绵阳市涪城区、罗江县、黑水县、崇州市、剑阁县、三台县、阆中市、盐亭县、松潘县、苍溪县、芦山县、中江县、广元市元坝区、大邑县、宝兴县、南江县、广汉市、汉源县、石棉县、九寨沟县等39个县(市、区)。[2]灾区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作用是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尽快恢复灾后教育重建提供可靠保障。它可以调整灾区教育信息化活动,并指导和推动灾区教育信息化事业顺利进行。
  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是许多政策的集合体,包括国家、省、市等三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它具有应急性、快速性、短时有序性、专一性、多级性等特点。
  
  二 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回顾
  
  “5.12地震”发生后,教育部迅速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教发(2008)18号),为实现灾区尽快重建奠定了基础;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从重建基础、总体要求、公共服务、政策措施等15个方面为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予以规划。《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教发(2008)18号)两个文件的出台为灾区其他政策文件出台提供了依据和蓝本,而其他文件则是对这两个文件中所提到的教育信息化政策问题的细化和说明,形成明确的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以及实施灾区教育信息化的计划和措施。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却有具体的、特定的载体。这些载体虽然涉及范围广泛,但主要是指硬件、软件和潜件[3]。笔者从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软件资源构建、潜件理念融合等三个关键的教育信息化问题着手,结合相关具体政策文件,梳理出政策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1 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
  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包括信息化设备配置和网络建设维护两方面。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要求,依照时间顺序分述如下:
  2008年5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的通知(教办(2008)4号)”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远程教育教学。”
  2008年6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教发(2008)18号)明确提出:“帮助配备所需的活动板房、课桌凳、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各类保障条件。”该政策提及的硬件信息尽管没有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具体化,但是为后续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依据。
  2008年8月26日,绵阳市教育局发布了《绵教办关于学校灾后重建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绵教办发〔2008〕117号)提出:“进一步规范绵阳市学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建设,提升教育城域网网络质量”。此文件在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灾后重建规划、规范信息技术设备的技术要求、加强监管,确保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
  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实施灾区教育振兴工程,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恢复重建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恢复广播电视网络功能,恢复重建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站等;加快公众通信网的恢复重建,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等。”
  2008年10月9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川教〔2008〕286号)中明确要求:“根据四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全部灾区重建的中小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建设达到《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配备标准的通知》(川教函[2004]319号)的要求。”
  2008年10月,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校园管理手册》由三部分统稿组成,其中第三部分为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管理,内容涉及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及装备标准、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则、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评估标准、成都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评估细则、成都市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稿)等七大方面。这些涉及课堂演示系统、校园闭路电视播控系统、卫星教育接收站或进入有线电视网、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电教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硬件设施。该《手册》是在地震发生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发布的,为恢复和重建灾区的中小学校园提供了标准。更重要的是,该《手册》在技术上从无线网络到有线网络,在范围上从校园到课堂都进行详细规定,为灾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范本和依据。
  2008年11月10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的意见》(川教〔2008〕317号)着重强调:“注重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2009年2月17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的《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成都市教育系统校园网建设的通知》就校园网的建设从规划、标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书籍、网络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库等。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也提及灾区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构建如,2008年10月,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校园管理手册》第三部分中关于成都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管理部分涉及到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内容包括录音带、录像带、DVD、VCD、光盘等以及与学科配套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正版音像资料、软件系统、资源库等。但是,涉及此类信息的相关政策较少。
  3 教育信息化潜件理念
  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恢复重建受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眷顾,然而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指标不仅仅需要达到“形式”上先进的硬件设备和优秀的软件资源等物质要求,更需要将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等潜件层面上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潜件理念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决定着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效果。汶川灾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主要通过“对口支教”、“远程研修”以及“网络教研”等项目来实现,而能够使新的教育理念、思想以及方法等高效的融入到教学中,其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这些潜件理念“化”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从不同层面上强调教师支教灾区、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依照时间顺序具体分述如下:
  2008年5月17日,四川省迅速出台《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灾区学校支教和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川教〔2008〕139号)文件:“选派优秀教师到灾区学校支教,一是受灾地区要及时摸清现有教师和学生的数量,结合校点布局规划和班额设置,做好现有教师余缺统计工作;二是受灾地区要结合区域内教师余缺情况,提前做好区域内教师的调配工作。”该政策是我国汶川灾后首个明确规定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
  2008年5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办(2008)4号)》要求:“组织优秀教师志愿者支援灾区学校教学,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安排要优先满足地震灾区县的需要。”
  2008年6月6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教发(2008)18号)文件要求:“帮助灾区9月1日前实现全面复学复课,要选派优秀教师支教。”
  2008年6月17日,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西部地区薄弱的信息化环境现状的确令人担忧。目前,灾区的部分学校,既完成了防震校舍的建设,也配置了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数字校园的打造和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被作为灾区学校重建的事实标准大范围推广。[6]可以说,灾后教育恢复重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使得薄弱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对口支援政策拓宽了灾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渠道
  “5.12地震”的发生几乎使灾区的各项事业全面瘫痪,单单靠灾区自救难以实现快速地恢复重建。灾区的全面恢复重建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其他省市的对口支援和民间组织及个人的资助。“5.12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基本上沿袭了以上三种重建模式。例如由国家支持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继续在“5.12地震”灾区推进、广东援建学校使汶川教育水平提前20年、由思科公司打造的绵竹遵道学校具有领先的校园信息化教学系统等。自从1999年国家明确将教育信息化确定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项目基本上是由国家主导的,如2000年开始启动的“校校通”工程、2004年启动的“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等等。企业资助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项目如微软公司资助的“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公司资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等。“5.12地震”发生后,省市之间的对口支援在灾区教育重建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例如山东援建的新北川校园在地震两个月后即恢复了校园网;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的学校也是信息化水平极高等。国家支持、省市之间对口支援、民间资助拓宽了灾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3 有效指导灾区的教育信息化活动,带动灾区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是一项系统工程。[7]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这些推进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分别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比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提到“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支教计划”,不仅将现代化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带入了灾区,而且也带动了当地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转变;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规划的意见》(川教〔2008〕317号)中明确表明,在重建中“要注重标准化建设”和“要重视学校软件建设”并将“加强队伍建设”着重强调。一方面要求将教育设施予以标准化以期达到教育设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和潜件资源进行了硬性规定,以期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绵教办关于学校灾后重建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将绵阳市学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建设作为重点,细化校园网、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配置要求,为提升教育城域网网络质量,推进灾后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五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到管理水平、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方式、应用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要素的制约。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全面的发展,是其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和保证。[8]鉴于灾区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徒法不能以自行”。正如美国学者艾利森[9]认为,“政策方案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率只占10%,其余90%则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2010年7月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10]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如何实现灾区教育信息化重建,甚至实现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更多依赖于政策的执行。
  
  参考文献
  [1] 张倩苇.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31.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31号)[EB/OL].
  
  [3] 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1.
  [4] [法]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世界面临挑战[M].朱邦造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44.转引自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2.
  [5] 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教育技术学报,2007,(8):52-61.
  [6] 罗江华.解套形与实――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7] 南国农.电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1997,(1):3.
  [8] 解月光,孙艳,刘向永.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40.
  [9] Allison C.T. Essence of Decision[M].Boston,Mass:Little Brown,1971.转引自:王天平,李森.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64.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42.
  
  Analyze the Disaster-relate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obe Its Significance after ‘5.12 Earthquake’
  ZHANG Jian-xin LUO Jing-hua WANG Hui
  (Center for Stud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As a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disaster area after ‘512 Earthquake’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The author wants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ntent through macro level policies of state departments and the relevant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ntent through micro-level in view of supporting policies of local government. These policies can provid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disas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issue of Disaster areas’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Keywords: 5.12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education information; policy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规划项目“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YJA880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4日
  编辑:宋树

推荐访问:灾区 相关政策 地震 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