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精益求精原则 精益求精近义词

  摘 要: 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主要依据,是国家、政党意志的体现。但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知识的真实性有疑问。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国家、政党意志,更要严肃地对待知识的真实性问题;不仅要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体现教育理念;不仅要坚持一些教科书的编写原则,还要坚持真实性原则。总之,教科书的编写者应多听听各方面的建议,使历史教科书编写得更加精益求精。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科书 编写 精益求精
  
  2010年12月10日网友闫涛在网上发布微博称,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发明的“古董”。这条微博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我也想起自己第一次认识张衡“地动仪”是在小学五年级的历史课本上,但当时老师并没有说它是模型,自己也一直以为是东汉的古董,没想到竟然是假的,觉得很伤心,有种被骗的感觉。而且,更糟糕的是,如果我给学生讲这段历史,肯定会理所当然地把它当成是真的张衡“地动仪”来给学生讲解,以后学生也可能和我一样“以误传误”,贻误更多的人。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历史教科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一直实行“老师教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生背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应试教育,人们注重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这一本教科书,却有很多问题。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何成刚指出了初中、高中各个年级的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中出现的许多“错误”,认为“历史教材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著作,它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同时语言必须严密,逻辑必须清楚”,也“真诚地希望中学历史教科书能做到精益求精,再上一个台阶”[1]。有人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等人画像太相似而引发网友争议:历史教科书的不严谨,折射出的是历史观的不严谨。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注重知识产权的教科书,导致我们养成编造、拼凑、抄袭的恶习;不求真的教科书,导致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历史教科书的不严谨,不仅折射出历史观的不严谨,而且暴露出教育观念的问题。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难道要“造假”不要“精益求精”吗?
  首先,教科书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主要依据,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和学校,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依据,而不是一般性的历史读物或学术著作,他们就是依靠历史教科书获得所有历史方面的知识的。而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一种教学材料,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体现了不同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解读。但是他们所依据的标准都是唯一的,即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课程文件,有一定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教科书也体现着国家、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不能随便因为教材编写者的学术观点而将“错误”的内容写进去。这对完全依赖历史教科书教学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当他们没有更多的其他类型的教材时,教科书就扮演着唯一教材的角色,而当这个唯一的教材出错时,他们不但发现不了,而且将其信以为真。因此,错误的历史知识绝对不能写入历史教科书;对有异议的或有疑问的历史知识或观点是否要写入教科书,应该严肃对待,要么不写入教科书,要么在写入时将不同方面的见解都附带上并作以说明,或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让有条件的地区的学有所长的学生去探究,而不至于让学生当成真理来信奉。
  其次,历史教科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而且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特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既注重认知的发展,又重视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方法、态度;既提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又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人格,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鲜明个性的形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特点,注重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时代精神。但是历史教科书真的是这样吗?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道课后习题[2]: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短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看,我们对如此论断不会过分地大惊小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妇女的评价竟与孔子的论断如出一辙。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于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请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该习题是要学生结合材料理解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分析二者对妇女地位的看法接近的原因,最后的“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则是要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但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女性的社会地位、能否真正尊重女性、能否养成男女平等的思想,是有疑问的。因为该习题中出现的“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男子生来就属于上等,女子则属下等”等字眼,则会给有大男子主义的男学生的男尊女卑等思想提供有力的证据,他们会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教科书在选择这些材料时还是应该慎重些。
  最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可读性原则、图文并茂原则[3],还要体现真实性原则。尽管历史教科书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国家意志和阶级、政党的意志,但该课程要让学生活动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技能,最基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如果我们错误地改写历史或粉饰历史(日本历史教科书就是典型),则不但达不到最基本的教育目标,还会教育出忘记历史、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人才”,这对我们民族发展是非常危险的。如关于抗日战争,有很多内容并没有写进历史教科书,像日本投降的不彻底性和东京审判时美国对日本侵华战犯的庇护,是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一再否认侵华罪行、右翼势力翻案、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的祸根[2],而讲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青年学生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本质和今后日本的走向,但教科书没有这些内容。还有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会列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而前段时间被国人批判的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推出的“鬼子进村”旅游项目,就是其组织者缺乏历史素养、忘记历史的表现,而国人的批判则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他们认为这不仅有伤风化,更严重的是其有损国家形象的表现。
  似乎感觉教科书对史实的叙述和处理太简单化了,以致将该讲的内容都没讲清楚,或者有意隐瞒历史真相,难怪有人要说教科书在“造假”了。这样不尊重史实的教科书,能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吗?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吗?
  编写教材的确不是件简单轻松的事情,新的课程改革也将使课程资源异常丰富,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既有文本的,又有非文本的。教科书不应再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唯一依据,甚至可以说不是主要依据,教材只能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和参考,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材”,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课程资源,师生互动也产生课程资源。但是,所有实施新课改的省份,哪一个没有慎重地选择教科书、哪一个不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呢?教科书的编写者应该多听听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内容的专家学者的建议,吸纳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多听听教学一线历史教师的建议和学生对教科书的意见,对其做精细的修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何成刚.中学历史教材应当精益求精[N].中国教育报,2000.4.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历史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赵克礼主编.历史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4]刘庭华.关于中学课本“抗日战争”内容编写的几点想法[J].历史教学,2003,(3).
  [5]王宏志.现代中学历史教材应有的性能(上)[J].历史教学,2001,(1).
  [6]齐世荣.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J].历史教学,2003,(1).

推荐访问:精益求精 编写 历史教科书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