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阅卷原则及评析】 学校阅卷分数改动原则

  2011年的高考已经完成了录取工作,又有新的一届老师和学生为下一年的高考做准备。我参加了2011年的高考阅卷工作,有机会揭开神秘的高考阅卷的面纱,并对历史试题谈谈些许认识,希望能和同行与学生进行交流。
  一、阅卷原则和进程
  高考结束后召开各阅卷点的阅卷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在阅卷期间,提高认识,高度负责,因为在阅卷中一旦出错,责任是任何人都承担不起的,任何阅卷老师都不得接受媒体采访,必须承担必要的保密责任。
  各科分别召开会议进行培训并分组,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保证安全,保管好工作证,严守纪律尤其是保密纪律,遵守阅卷守则,服从安排,服从调换,服从质量评价等。要求在评卷过程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公平公正,并接受质检人员和组长的监控,每位评卷老师的阅卷质量和速度都有相关具体明了的曲线数据进行监控和跟踪。
  全省历史科分为27题,29题第二、四问,选修题;三个大组,其中27题第一、二问为一组,第三问为一组,第29题为一组。27题为双评题,大大提高了评卷的公平公正。全体教师接受学科负责人的培训,准确掌握评分细则。
  阅卷教师分组后进入试评阶段,目的有两个:一是熟悉评分标准和细则,让组长、仲裁人和质检人员了解各位评卷教师对评分细则的掌握情况,并就评阅速度及时调整分组情况;二是让每位评卷老师熟悉评阅系统和操作,比如特殊试卷的处理,答错位置的试卷的处理,等等。每位教师在进行了大概60份试题的试评后才开始正评。
  在进入正评前,组长再次强调严格评分细则和标准,做到“给一分有据,扣一分有理”,对于有大体意思但不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应该做到无论任何人看都是明确表达的和标准一样的意思,才可给分。另外,强调凡是照抄材料的一律不给分。在正评过程中,每位老师的评阅数量、速度、质量,不同分数区间的情况,都能够和平均情况相比较,质检人员和组长都有很合理的监控。评阅系统是科学合理的,当组长或质检人员发现哪位老师的评阅出现问题,就会通过对话系统对其进行交流和提醒。有些题目进行双评,同一份试题有两个老师评阅并进行比较,误差大于两分要进行三评甚至四评,从而有效保证评阅的质量。比如27题第三问由于主观性较强,全部试卷进行四评的大约有三百份,相对于第一问和第二问大概多一倍。
  二、试题评析
  和往年试题比较,本次历史题学生普遍反映有一定难度,虽然主观题的平均分不太高,但有很好的区分度,达到了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目标。总体来说,2011年的历史试题仍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但和以往比较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史学素养方面比例有较大增加。客观题的设计已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选择题选项基本需要逐一辨析,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和运用,而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所能解决,在答题技巧上需要同学们充分分析比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使用的材料包括引言、图片、表格、照片、曲线图等,形式灵活多样。
  2011年的历史试题的确有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课程理念来说,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考查方法与技能,形成并能正确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2011年的试题中,不再仅仅限于思想情感,更多侧重于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将其上升到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更多地体现学科素养。这是一大特点:凸显学科性,考查历史素养。这明确指导了历史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侧重点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从课程理念的角度来说,试题设计是成功的。
  (二)重视史料的运用,有人说,历史没有史料就不称其为历史,就没有生命力,2011年选择的史料不仅多样,而且和主干知识紧密联系,和谐统一,使试题设计得科学合理。这指导我们重视史料的运用,即使老材料也能出新意。比如33题,选用了教材的材料,但设计出了新的具有开放性的设问,考查学生的创新性。在情境设置上,更有新意,比如农奴解放的评价需要说明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并判断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更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
  (三)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充分得到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例如学科内的综合性题目――27题,史料、史论、史观相结合,层层深入。设问上更突出学生对史料的鉴别判断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第一问要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二问既要判断方法,又要运用此方法再进行评价;第三问要求研读材料三和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黄宗羲思想和孟德斯鸠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影响。这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历史科学思维的运用,要求学生用正确合理的历史方法和历史观点来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并解决新问题,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方向。这样便更为深刻地诠释了新课程的内涵,不仅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而且对高中新课程教学和改革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四)第29题文科综合题目在设置上打破原来较为固定的明显科目划分,比如第29题的第二问和第四问是需要用历史科目来作答的,更好实现了政史地各科目间的融合型题目的设置,达到了文科综合题目设计的目的和考查目标:既重视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又注重跨学科的整体思维的考查。应该说此题设计突出体现了文综科目的特点。
  2011年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学科思维,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加强开放性,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三、参加本次高考阅卷后的认识
  (一)重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和运用,评分标准和细则要求我们务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务必掌握得扎实和准确,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绝不能一知半解。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即要在掌握扎实基础的同时学会运用。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学科能力和历史思维的培养,高考改革和新课程的理念说明这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探索过程。
  (二)学科语言运用的根基仍是学科思维的形成,以适应高考评卷标准的严格性,而尽量减少似是而非的答案和一知半解的失分。
  (三)考生的应试技巧和答题方法、答题格式需要进一步规范,在较快速度的阅卷过程中,条理化、序号化、规范化的试卷出现误差的几率要远远低于不规范的试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年高 阅卷 山东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