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实起来]阳光课堂英语三年级上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批注法语文教学,即批注法语文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批注法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运用批注法语文教学的注意点,以使读者对批注法语文教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批注法教学 前提条件 具体实施环节 注意点
  
  古人读书,常有情不自禁动笔之时,如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而今许多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往往上看不到多少笔墨痕迹,无怪于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有点“空”和“虚”,对自己在课上的所听所思所感无从忆起。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既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又能够引导他们“动手”,那语文课堂不就充实了吗?
  新课程改革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法,让学生能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断内化,形成一种意识和能力,形成一种语文学习习惯。我认为将批注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在提高师生思考问题、发展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批注法教学的实施前提条件
  1.选择恰当的文本用于批注。
  理论上所有的作品都可以进行批注。但在实践中,为了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在选择批注文章要注意审美性、科学性、趣味性、思辨性、发展性等原则。
  2.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做到“乐学、善学、优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教给方法。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教给批注的方法。
  批注按所注位置可以分为:“眉批”、“旁批”、“尾批”。按所批内容可以分为:注释、提要、批语、警示语、增删。在使用批注式阅读法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批注符号:如“○○○○”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等。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先“学”后批,即提供一些名家批注的范本,或者网络上的批注,或者教师自己的批注,由此,学生就能了解批注的形式和特点,也可以感受到个性化解读的乐趣,学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二、批注法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
  1.自主批注预习反馈,确立目标。
  学生在预习时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中心句或精彩的句子等做出记号。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然后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汇总交与老师,教师参照反馈信息设计教学重点――课文研读批注的问题或话题。
  2.辅助解读,扫清障碍。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疑难,将知识性问题和学生无法体验和认知的问题加以介绍或讲解,比如《红楼梦》前五回的作用,《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吹牛的意图,老葛朗台的一些带有商人职业特点的动作细节,等等,这些不是青少年凭简短的人生经验就可以立刻理解的,所以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解读,为批注扫清障碍,使得学生思考活动更加简明,阅读更加专一。这种辅助性解读有的出现在开头,有的出现在结尾,有的随机出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大小环节中。
  3.寻找批注的“切入口”。
  (1)寻找情感的触发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批注要引领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动处或震撼人心处。在此基础上,潜心会文,通过默读、静思、感悟,迸发出一串串思维的火花。
  (2)寻找文本的质疑点
  质疑的过程是潜心会文的过程,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怀疑求进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指示质疑的路径,即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内容。如,整体三问质疑: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语言技巧质疑:基本要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等。这样,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自然在批注时“胸中有丘壑”。
  (3)寻找课文的赏析点
  运用批注法教学时,若从字、词、句、章入手,可以让学生分析其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等,如此,更易让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即“定向精读”,或评人物,或评手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更加直接深入地仔细揣摩文本,一课一得。
  比如《药》这一课中,为了理解小说的主题,我所设计的批注切入点就是:“在小说里小栓是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很多同学都关注他的命运,你能够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真正意图吗?”这个问题是学生在预习时普遍关注的,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但从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入手加以解读,却照样可以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既不背离作品题旨,又切合学生的体验。
  针对内容比较通俗浅显的课文,可以借助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刺激学生发现阅读中的不足,激励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比如《项链》一课,我就以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两题的问题为起点,对研读课文的切入点的选择做了调整,请学生分析思考:“‘丢项链’这件事情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成全了她,还是败坏了她?”问题本身不具备暗示性和判断性,正反皆可立论探究,激发了学生研究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文本,克服脱离文本、空发议论的浮躁学风,使阅读成为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和习惯。
  4.分享感悟,提升思维。
  “分享”更追求一种心灵上的感悟和发现的乐趣。师生此时都是读者,共同体验作品给大家带来的艺术魅力,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所谓“提升”,不过是通过教师的推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更上一层楼。”这里面有通常教学中采用的策略――总结、归纳、点拨,但也有作为一个“读者”的教师主动地参与,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感悟与学生共同分享。比如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批注过的课本,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师生互相评点,等等。
  三、运用批注法语文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仰视解读的心理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编教材出现了很多新的篇目,但很多教师依然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思量人和物,缺乏批判精神。既然要实施批注法教学,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开始改变,否则,只能是批注法教学变成了“翻译”式教学。
  2.允许学生合理解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的不同,在批注式阅读中会形成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有耐心,要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从接受式学习到批注式阅读,学生要经过一种心理上的断乳过程,自信心的增强,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养成,需要教师的大力扶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和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
  批注式教学,直入文本,少有迂回,让师生始终坚守“文本意识”;批注式教学,是阅读教学刻意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读书、思考、体悟、表达的时间;批注式教学,学生随感而发,纵横驰骋,体现了“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它是一种解读文本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坚持与发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动起来,培养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语文课成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个性意识的大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俞发亮.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赵秀莲.浅论批注教学与阅读创新[J].学语文,2007.02.

推荐访问:充实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