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地理临场应考能力】 地理如何提高读图能力

  高考在即,面对以能力立意的试卷,考生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地理临场应试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准确审题,获取地理信息   1.熟悉地图,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
  无论何种地理试题,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所以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把有关的区域图仔细、反复地查看,并不断地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先从政区图开始,然后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矿产图、城市图、交通图等逐一叠加,另外就是熟悉大洲、重要国家、热点地区、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走向、经纬网位置等细微处。
  2.仔细审题,准确、快速把握重要的地理信息。
  试题会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误答或答不全。大家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只有充分、准确地挖掘出重要的地理信息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回答问题。
  例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杆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图1,垂直竖立一根竹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α=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图2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学校所处地理纬度大约是;
  (2)图中反映12月22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
  (3)试计算竹竿长度大约为米。
  技巧解析:本组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科学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推导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认真观察图2中各点纵坐标及坐标轴上的方向不难发现,该地竿影终年朝向北,只有一天即图中②或⑥点该地影长为零,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该地一年被太阳直射一次,其余各天正午时总是朝南看太阳(因为日影朝北),所以该地只能在北回归线上了。既然①点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6月22日,则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影子渐长。所以可判断出③为秋分(9月23日),④时影长达到最大值应为冬至(12月22日),⑤或①为春分(3月21日)。怎样求竿长?根据已知信息tgα=OP/OP′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知道某一天正午太阳高度α和正午时竿影长度OP′,再利用OP=OP′×tgα就可以轻易地计算出竿长了。仔细观察图2中④点(利用其他点也可以),可看出冬至时竿影长2米,而此时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利用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故竿长为2tg43°08′,略小于2米。答案:(1)23°26′N;(2)④;(3)2。
  此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审题时一方面要明确题目已知什么条件,需要去计算什么未知。另一方面要运用地理原理,甄别、挖掘重要的隐含信息。很多时候,能否读出题目中间接地或在细微处暗示的隐含信息是解题成败的关键。这其实是检查考生观察及正确掌握地理原理的能力。
  二、确定解题思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理解了题意之后,关键是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的知识储备,解答试题。
  1.全面思考、理清头绪,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要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即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等。
  2.多角度训练,灵活进行知识迁移。
  地理试题灵活多样,很多图形、图文之间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如等高线图,就可以有判断地形、地貌、温度的变化,公路的选址等多种题型;晨昏线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面对此种题型要多做训练,归纳总结其解题规律是最好的办法。
  3.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在高三最后复习备考时,要让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把地理原理和一些规律与当时事热点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
  按照高考答题规范,我们在答题时要做到运用专业术语,即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用地理语言来阐述。例如,气温我们只能说高或低,而不能用大和小来表示。
  另外,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逻辑严密、顺畅,而且要“紧扣题意”,还要避免盲目长篇大论,不着边际。最后在书写时要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即要全面分析,不能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日常学习和考试过程中能够做到:熟悉地理事物,把握地理原理,学会认真审题,讲究解题思路,训练灵活运用,注意规范答题的话,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取得佳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应考 临场 地理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