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角度【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热播剧《潜伏》的人物语言】

  摘要: 电视剧《潜伏》自播放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本剧情节引人入胜,其主要人物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本文作者从社会语言学称呼语转换对《潜伏》中主要人物的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起到了表达感情变化、改变权势、同等关系、表示讽刺等作用。
  关键词: 《潜伏》称呼语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
  
  一、理论背景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它泛指言者从使用一种语言(含方言、语体)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中外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句法、会话分析、心理与语用的角度对双语者的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笔者将语码转换理论应用到一个新的领域,即称呼语的转换。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称呼语也是语码的一种,因此语码转换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称呼语转换的研究。
  称呼的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情景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社会背景,交际者之间的权势、同等关系,所谈话题,交际场合,交际目的,交际手段,等等。在交往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参照这些因素的变化来选择、使用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在特定的语言集团内都有其象征意义(symbolic roles),都体现着某种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在实际会话中,称呼语是使用最多的词语。交谈双方会根据彼此的社会距离和亲密程度来决定称呼语的使用。同样的,他们也会通过称呼语的使用改变彼此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在说话中所选择的任何词语和说法都是有意义的。无论他们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称呼语的选择来确定其人物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或者他要表达的意图。下面笔者用社会语言学中称呼语语码转换理论对《潜伏》中人物的称呼语进行分析。
  
  二、人物称呼语的选择及分析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Brown和Gilman(1968)、Brown和Ford(1961)与Ervin-Tripp(1972)曾对称呼的演变、发展,以及影响称呼选择的诸多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称呼是谈话者之间对相互关系的语言表述,它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包括地位规范和结合规范,前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权势关系,后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远近。
  称呼语通常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词语。通常情况下,当说话者面对比自己有权势的人或者说有较少同等关系的人说话的时候,他会自觉地使用较为正式的,能显示其尊敬的称谓。反之,在面对和自己处于同等关系或低于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人交谈时,则会选择非正式的称谓,甚至不用称谓。人际交流是复杂的,与之相对应的称呼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称呼特定的人。不同的称呼形式也反映了说话者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及权势与平等的不同。同时,选择不同的称呼形式,说话者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三、称呼语语码转换的作用
  
  遵循称呼规则选择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称呼语码的选择有时会明显地违背称呼规则。它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不同的称呼预设不同的交际目的。对同一说话对象变换使用不同的称呼方式必然蕴含着交际者的社会心理动机。显然,称呼转换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体现着说话者自身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交际目的。在称呼语转换过程中,发话者借助于称呼语的不同含义,来体现其在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动机,诸如改变权势、社会联结关系、表示讽刺等。
  
  (一)改变权势和同等关系的功能。
  在现实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权势关系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人们说话时可能和比自己有权势但是彼此有很多同等关系的人讲话,也可能和比自己权势稍差却彼此有很少同等关系的人讲话。说话人为了想要和听话人建立某种亲近的关系,就会有意识地使用那些能够增进彼此同等关系的用语。在电视剧《潜伏》中,人物之间称呼语的使用很清楚地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这部电视剧中,交际双方在权势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称呼语使用上的不平等。如余则成和吴敬中之间使用的称呼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余则成及其他同事称呼自己的上级吴敬中为“站长”,而吴敬中在称呼自己的下属时则直呼其姓名。在这部电视剧中,同事之间的称呼也多用职务,如陆处长(陆桥山)、李队长(李涯)等。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强调彼此职位的高低来显示权势的不平等,二是为了体现人物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也就为后来人物想要拉近彼此的社会距离而改变称呼语埋下了伏笔。
  吴敬中利用余则成收敛汉奸穆连成的财产,在戴笠来天津视察时吴敬中拜托余责成帮忙时曾出现了一次较为滑稽的称呼语转换。
  余:我这儿你尽管更放心,只是马队长和陆处长那你得多做工作。
  吴:那我就拜托了,兄弟!
  余:别,站长你别这么说,您是我的老师,不能以兄弟相称的。
  此处的称呼语转换是明显有悖称呼规则的,吴敬中既是余则成的老师又是他的领导,他可以直呼其名。正如余则成所说,是不能以兄弟相称的。所以这足以体现此时吴敬中的心理动机。他明知自己犯了错害怕戴笠发现,而此时只有余则成能帮他,而且他深知余则成颇受戴笠赏识,只要余则成肯替他隐瞒就可以瞒天过海。所以他不惜降格以兄弟相称,改变他们的权势关系,以增进彼此的同等关系。
  
  (二)表达轻蔑、讽刺。
  在一定的情景中,说话人所作的选择,以及他们对所进行的选择意义的解释都是系统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在交际过程中,交谈者所选择的称呼语有着其特定的意义。有些称呼语本来是在正式场合使用的,不表示轻蔑、讽刺功能。但用在特定语境中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在《潜伏》中,余则成把翠萍刚接到天津时,两个人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出现了争执。
  余:翠萍同志,你来之前组织跟你交代了没有,这次任务的性质……
  翠萍:余同志,我们都有觉悟,但你得讲理……
  余:游击队长同志,我觉得你不适合这项工作。
  在当时革命战争年代,称自己人为“同志”表示无尚的尊敬和信任,给人以神圣的革命归宿感。在革命战友之间,叫一声“同志”所表达的是浓浓的革命情谊。但在上段对话中,二人开始互称对方为“同志”实际是彼此之间关系疏远的标志。到后来余则成在跟翠萍争吵时所用的称呼“游击队长同志”,不仅表现了余则成当时的气愤,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一定的讽刺作用,认为翠萍作为游击队长不能胜任潜伏的工作。
  
  (三)表达感情变化。
  上文提到翠萍和余则成最初见面时互称对方为“同志”。“同志”一词是表示二者只是工作关系,毫无亲近可言。但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当着马奎的面,余则成还是亲切地称王翠萍为“翠萍”,意在显示两个人亲密的夫妻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翠萍开始把成余则成称为“老余”,而余则成则称呼她“翠萍”。在中国的家庭婚姻关系当中,丈夫通常被妻子称为“老+姓”。这种称呼语的转换体现了一定的感情变化。
  
  四、结论
  
  称呼语的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言语现象。运用语码转换理论对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较合理的解释。本文从社会语言学中称呼语转换对《潜伏》中主要人物的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当说话者进行语码转换时,它是在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在某个具体的语言集团内所产生的可联想的社会心理价值(socio-psychological values)来表达情感变化、改变权势关系、社会联结程度、进行讽刺等。称呼的选用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要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不仅要了解该社会的称呼规则、角色规范,而且要抓住对话中潜在的语用含义。同时,我们也认为,称呼语转换与其说是一种语言现象,不如说是一种言语手段,或者说是一种语用策略,即属于话语策略或话语修正策略,因为它终究涉及人们的语用心理与认知。正是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使它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称呼的有标记语码转换的探讨既可以丰富语言学研究,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的人际功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rown.R.&Gilman.A.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 Fishman (eds).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C].The Hague:Mouton,1968.
  [2]Ervin-Tripp.S.M.Sociolinguistic Rules of Address[A].I Pride,J.B.& 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C].Ha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72.
  [3]李满亮,斯琴.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阿Q正传》中的人物言语[J].内蒙: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4]李经伟.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5]林有苗.称呼语转换策略的顺应性阐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1.

推荐访问:语言学 潜伏 热播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