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探析:中国花鸟画史

  摘要: 我们民族的花鸟画,如同中国的京剧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她有着一套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美学观点、指导理论、审美情趣和表现片段,自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本文对中国花鸟画的诞生与发展沿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花鸟画发展沿革艺术体系
  
  花鸟世界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把花鸟画在日用器皿上,画在墙壁上,画在卷轴上,变自然美为艺术美,经由世代画家不懈探索和辛勤实践,终于形成了我们民族绘画领域里的一门专科――花鸟画。
  花鸟画从人物画的附属与陪衬地位脱胎而出,从实用美术发展到观赏绘画,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是自唐代开始的。公元935年,南唐、西蜀时代,我国建立了最早的画院,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宫廷画家善作珍禽异卉,技法上先以淡墨勾勒轮廓,后施浓艳色彩铺填,工整细致,几不见笔迹,画面富丽堂皇,在画院起着主宰作用。南唐徐熙擅长汀花野鸟,技法上与黄筌不同,而用水墨淡彩法,色不碍墨,笔迹不隐,富有野趣,是没骨花卉的开山鼻祖。因徐黄二人境遇不同,意趣各别,画材两样,画风迥异,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沈括《梦溪笔谈》云:“诸黄画花妙在敷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黄筌存世作品仅有《写生珍禽图》。北宋刘道醇评徐熙曰:“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夫精于画者,不过薄其彩绘,以取形似,于气骨能全之乎?熙独不能,必先以墨定其枝、叶、蕊、萼等,而后傅之以色,故其气格前就,态度弥茂,与造化之功不甚远,宜平为天下冠也。”现传徐熙作品有《雪竹图》、《玉堂富贵图》等,黄筌、徐熙之后,“托物寓兴”的花鸟画的代表还有黄居的《山鹧棘雀图》,崔白的《寒雀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
  宋朝画院的规模更大,花鸟画占有相当比重。到了南宋,花鸟画继续蓬勃发展。画院内外,重彩、淡彩、水墨或工笔,或写意各种风格并驾齐驱。南宋画风较北宋更为生动,往往工笔画翎毛,粗笔画树石,工细与粗放结合。法常作画“不施色彩,皆随笔点墨而成”,如《鹤图》。另一股力量,如文同、苏轼、杨无咎、赵孟坚和郑思肖等先后步入画坛,文人画开始确立起来。苏轼主张绘画“取其意气,得于象外”,通过画面形象启发观者,求画外之意,重神似,轻形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看法,一反往常造型严谨的传统。
  宋代的水墨画作风到了元代发展成了一支有声势的队伍,成员多是士大夫阶层,当时赵孟�提出以书法入画的观点,积极鼓吹“书画同源”的主张。王冕秦刀刻石,画上用印蔚然成风,丰富了表现力和增强了艺术效果。元代的花鸟由工丽走向潇散淡雅,文人画兴起,正宗的徐黄二体受到严重的冲击,虽未中辍,但已经失去昔日显赫的光彩。
  明朝花鸟画,勾勒填彩,没骨画法和水墨画同时并存,用笔较为活泼隽秀,工而不板,构图容量较大,花鸟形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花鸟工细,衬景粗放,代表性画家有林良、吕纪、边文进等。明中叶以后,院体画逐渐衰微。文人水墨写意画逐渐发展壮大。佼佼者有沈周、唐寅、陈淳、周之冕、徐渭、王�和夏泉等。其中尤以陈淳(白阳)和徐渭(青藤)最负盛名。陈淳淡墨浅色,风格舒畅,笔迹放纵,代表作有《葵石图》《山茶水仙图》。徐渭的画水墨淋漓,恣纵豪放,结合写生,多倾注于主观情意的抒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生宣纸的晕渗性能,综合泼墨,积墨之法,完成了写意花鸟画的重大变革,是开水墨写意画的祖师,代表作有《墨葡萄图》、《杂花图卷》等,著有《徐文长全集》。当时的文人画家还是坚持绘画与文学、书法的结合,要求“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轻形似,求意趣,重神韵。
  清初复古空气笼罩花坛,恽南田和沈铨较为出名,但缺少创造精神。朱耷和石涛异军突起,学陈淳和徐渭的写意而有所创造。朱耷的水墨花鸟画在技法上简括凝练,形象夸张,风格狂怪,构图新奇,清人评价:“八大山人写生花鸟,点染数笔,神情毕具,超出凡境,堪称神品。”代表作有《枯木四喜图》、《河上画图卷》等。石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集中典型,“搜尽奇峰打草稿”,花鸟和兰竹多用水墨写意法,代表作有《山水清音图》,《芭蕉菊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语录》。聚居扬州的一批失意画家,形成一个“扬州画派”,强调笔墨情趣的发挥,画风被正统观念的人视为怪诞,遂有以郑燮为代表的“八怪”之称。他们对笔墨技巧的解放和发展,以及追求艺术个性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题材范围狭窄,有忽略造型的倾向,但比起当时的摹古的“娄山派”、“虞山派”和柔靡的“常州派”相比,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清中叶后,画坛寂寥,有成就的画家只有赵之琛,张熊,居巢兄弟和创指头画的高其佩等。清末,以赵之谦为首的任伯年和吴昌硕等海派画家崛起。赵之琛受陈淳、朱石涛和扬州画派的影响,亦吸取民间画影响,加之融合诗文、书画,金石之长,开创了气派雄浑、彩墨交融的新画风,并且扩大了范围,表现古人未曾画过的庄稼、土产等。任伯年才艺全面,更以花鸟造诣突出。他得益于前人写意水墨画法和勾勒填彩法,也吸取木版插图长处和民间艺术,画风俏丽清新,形神兼备,既具文人画气质,又有民间画风的情趣。同时代的虚谷用笔枯涩偏锋,冷峭隽秀,风格别致。后来的吴昌硕通文史、精书法、善金石,绘画远取徐渭、朱耷等人,近效赵之谦诸家,将诗书画印和民间色彩熔铸一体,刚健雄放、浑朴厚重,色墨交融,把文人写意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成就超越古人,是清末明初最有成就、最为突出的画家。潘天寿先生在《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中写道:“昌硕先生诗、书、画、金石治印,无所不长。”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特殊风格,自成体系。书法尤工古篆,以《石鼓》文成就更高。昌硕先生在绘画方面,也运用他篆书的用笔到画面上来,苍茫古原,气势磅礴。昌硕先生的绘画,以气势为主,故在布局用笔等各方面,有前海派的胡公寿,任伯年等完全不同,与青藤、八大、石涛等,也完全异样,可以说独开大写意花卉画的新生面。昌硕先生把早年专研金石治印所得的成就――以金石治印的古厚质朴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他大刀阔斧地用大红大绿而能得到古人用色未有的复杂变化,可以说大写意花卉最善于用色的能手。
  民国至解放以后这段时间,北方有以齐白石为首的郭味渠、王雪涛和李苦禅等一批画家,江南有以潘天寿为首的朱屺瞻、唐云等一批画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齐、潘两人。齐白石笔墨简赅的大写意花卉与工整细致的草虫结合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节奏对比,并吸取民间艺术的浓丽色彩,既具有文人画高雅气质,又富鲜明的民间画意味,生活气息浓厚。潘天寿以古法用笔为主,多作线条勾勒,糅和青藤、白阳、八大、八怪诸家之长,构图雄奇,气势夺人,在致力于花鸟和山水的介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中国花鸟画,如同中国的京剧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她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沿革有着一套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美学观点、指导理论、审美情趣和表现片段,自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
  
  参考文献:
  [1]梅墨生主编.吴昌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
  [2]倪春林.画人物――绘画技法.信出版社,2005.6.1.
  [3]周积寅.中国画论集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7.1.

推荐访问:花鸟画 探析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