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老子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但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教化一直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传承至今 。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道家却有意无意地被摈除在外。但本文作者认为,在教育思想方面老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并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方面论述老子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文教师老子思想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一直以来,《论语》被定为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自汉代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教化一直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传承至今。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道家却有意无意地被摈除在外。但笔者认为,在教育思想方面老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启示。
  
  一、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段话折射到教育中就是指教师要善于行不言之教,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自由。教师要适时而言,适时而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这些论述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就语文教学而言,具体实施表现为:
  (一)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明确地表达。李海林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是提高学生使用母语的能力,以满足需要。使用母语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课程标准》称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我们应提倡准确、熟练、有创意地表达,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增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提高使用语言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此外,因为语言能力的不可传递性,语文教学方法只能是教师的指点、扶持,也就是遵循启发诱导原则,以提供样品为主,求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自悟自得。
  (二)教师的启发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没有学生的主动思考垫底,教师的启发就是是无效的、徒劳的。学生的思想也是麻木的,这势必会导致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将沦为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机械的灌输,教师只能在没有学生回应的课堂上唱独角戏,犯了语文教学的大忌。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设置有质量的问题。教师可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爆点等设疑,即在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提出疑问,让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摘桃子”的想法。青少年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然会被这样的问题所吸引,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相反,如果问题质量不高,学生就会有如品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即使课堂“问”“答”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最终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2.适时启发。学生自己感知并初步理解课文,“可是深奥些的地方教师必须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叶圣陶语)这会使学生不太明确的思想豁然开朗,有了认识上的深化。例如蔡澄清老师在教《祝福》时,先分析祥林嫂的第三次肖像描写,使学生明白祥林嫂老死的原因,然后反问学生:“说老死,一般指七老八十的死亡,祥林嫂多大岁数?她是一个不到四十的中年妇女,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怎能说她是老死的呢?”学生很长时间处于焦虑的思考之中,百思不得其解。在这关键时刻蔡老师引入一句俗语“富家出少年”,轻轻一拨,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豁然开朗――祥林嫂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因为遭受迫害之深,生活极度凄苦,所以她超前衰老,说她老死的更能深化作品主题。
  
  二、因材施教
  
  老子认为人的性格、物的性格都是存在差异的。所谓“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对此,他要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些都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不同,并且要深入了解学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做到有的放矢,所教恰是所需,使“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差异”(《课标》)。
  (一)针对不同的课文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多多朗读、背诵,体会其节奏美、韵律美,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戏剧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角色进行班级演出,加深印象,掌握戏剧的矛盾和主题。
  (二)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教学的内容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不吃夹生饭,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然,评价也要因人而异,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有些‘差生’开始作文标点全无,段落不分,就先批他的标点,绝不求全责备,只要标点正确就可以给较高的分”。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成就感,有积极性,有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水平发展不平衡外,还会出现不同的偏向和缺陷。教师要使学生扬长避短。上海特级教师沈蘅仲先生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对写长而空文章的学生指导其注意简练,要言之有物;对写短小而单薄文章的学生则鼓励其开阔思路,丰富内容;对言行有些浮夸、学习好高骛远的学生则教育他切实做些艰苦的工作,练些基本功;对情绪比较低沉、情感不够健康的学生则启发他们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此外,批评教育学生也要注意学生的气质性格。对于外向、开朗大方、大大咧咧的学生,教师只有严厉些才会产生效果;对于内向、腼腆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要点到为止,以免伤害他的自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及对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都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之甚少,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扎扎实实,从细微处做起,点滴积累,汇涓成海。应试教育中,一些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盲目机械地做卷子,搞题海战术。这样做,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无异于建筑空中楼阁。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整体的、连续的。懂得词的构成才能谈短语的搭配;懂得句子的含义才能谈阅读的理解、作文的创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相反,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盲目进取只会导致失败。正所谓“�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哲学家,他有着丰富的知识,博学善思,其思想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我们必须对其充分重视,使其教育思想为我们语文教学所借鉴、利用。
  
  参考文献:
  [1]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2]燕国材.老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3]郭睿.老子“无为”思想与主体性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
  [4]李荣新.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方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3.
  [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

推荐访问:子思 语文教学 想对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