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士性的山东海防思想】 幕末海防思想pdf

  摘 要: 王士性,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宦游”几近全国,晚年著有《广志绎》。面对明代万历年间日渐猖獗的倭患,依据山东自身地理和经济形势,王士性提出在胶州设置备倭府,以巩固山东的海防,抵御倭寇的劫掠。
  关键词: 王士性 山东海防 海防思想
  
  王士性,浙江临海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万历五年进士,曾先后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性喜游历,足迹遍及除福建以外的所有其他省份。所著《广志绎》一书,虽说是笔记体裁,但地理资料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论述明代山川名胜、关塞险要的内容,这就为我们了解明代军事地理的情况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
  明代自万历以后,社会风气发生很大改变,从空谈性理转入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思潮逐渐形成。自明初以来,日本逐渐强盛,不时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其中以东南沿海为甚,故如何防御倭寇,也是王士性十分关注的。王士性认为,防倭不仅是为了保证东南沿海的安全,对于京师来说也同等重要。他指出:“故论京师,则登州乃大门而天津二门也,安得不于登备之。”可见山东之海防对于京师的重要性。可以说,王士性的这一看法是颇有先见之明的。明清两代定都于北京,应该说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是非常坚固的,然因不善海战,致使海患不断,明代的倭患和清代由于西方坚船利炮导致的一朝覆亡就是很好的例证。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朝战争。日本丰臣秀吉极具侵略野心,妄图征服朝鲜并以此为跳板侵占中国。明朝廷得知后,立即出兵援助朝鲜,与朝鲜国军同心协力,浴血奋战,最终挫败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这场战争历时7年,使朝鲜人民遭受了沉重的灾难,也使明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也正是这场战争使得明朝廷意识到山东海防的重要性。山东半岛与朝鲜隔海相望,日军可扬帆渡海直接到达,山东海疆的安全势必受到严重的威胁。正如经略宋应昌所说:“釜山镇偏在东南隅,与对马岛正面,故日本兵马易于入侵朝鲜。若全罗一道,直吐正南与中国苏、常相对。如日本欲犯登莱、天津,必须乘东北风湾转此嘴,又候东南风,然而能达大海巨洋。波涛险恶,安能如意?若不至朝鲜,登莱、天津,实未易犯。……关白雄奸,熟察此故,舍浙、直、闽、广,竟图朝鲜,盖朝鲜与蓟保、山东相距,止是西南一海,并无旱路间隔。……陆行则有辽左一路,以抵山海。……此故奴一得朝鲜,据为巢穴,分投入犯,特易易尔。”明人许孚远也说:“辽阳、天津两地密迩京师,一由朝鲜度鸭绿江而上,一由山东海面乘风疾趋,设有疏虞,令倭得长驱而入,震惊宸极,此不可以不虑。”山东海防压力骤增。新的海防危机的出现,迫使明朝廷不得不重新考虑山东海防问题。
  随着山东海防地位的凸显,一些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纷纷提出山东海防部署计划,以期通过这种战略上的调整达到海疆的长治久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五种:一,山东巡抚郑汝璧提出“练兵马以驻守”、“议积粟以广贮蓄”、“修城垣以固保障”、“开岛田以佐军资”、“置将领以便统帅”、“分信地以专责成”,此外他还建议加强青州的防守。二,宋应昌建议依托海岛,加强海防,并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地区的海防协调作战能力。三,沈一贯提出统一天津、登莱海防事权,建议开垦荒地筹备海防经费。四,汪应蛟提出在莱州添设水兵以拱卫登州,加强成山卫的防守以备倭患,加强安东卫的防守以保护漕运,发给海运士兵武器以保护海道安全。五,冯琦提出山东海防重点在山东南部海疆;酌留钱粮,以备海防经费;训练民兵,增强海防兵力;休憩城池;建青州为军事重镇。
  正是在这种积极要求部署海防的社会环境下,王士性根据自己的“宦游”历闻,提出了自己对筹建山东海防的建议。王士性首先指出,登州乃是京师的海上门户,“海上艨艟大舰乘风而来,仅可抵登郡东面而止,过此而入则海套之元,大舰无顺风直达,欲泊而待风,则岸浅多礁石,难系缆。故论京师,则登州乃大门而天津二门也,安得不于登备之”。
  值得一提的是,王士性明确指出:“登州备倭之设,祖宗盖为京师,非为山东也。”既然登州备倭府并不非为抵御劫掠山东之倭寇,那么山东本身的备倭形势又是怎样的呢?王士性指出:“以山东筹之,则登乃山东东北一隅,犹人家之有后水门也,尚有前堂在,倭从釜山、对马岛乘东风而来,正对淮口,然淮有督储部府,尚宿重兵,在倭不遽登岸也,其登必从安东、日照,此数百里无兵。然中国之殷瘠夷险,倭必有乡导预知之,而泰山香税,外国所艳闻也,则必驰泰安州。既则济宁商店咸在城外,倭必觊之而走济宁。又进则临清大贾所必觊也,而驰临清。掠劫既饱,然后入省城,此山东大厅堂而倭所必由之道也,不备前门而备后门乎?”鉴于山东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势,王士性提出了在胶州设备倭府的建议,这一建议与冯氏的海防思想不谋而合。“总府立登州既祖法不可改,当从倭汛议,以关中防秋例处之。登州至安东惟胶州为中,南北救援咸相去五六百里,今遇汛时,当调登州总戎驻胶州,以南援安东、日照、安邱、诸城一带,而北仍不失救援,随�随发,而调临清参戎于登州坐镇之,如总督出花马池、巡抚出固原例,汛毕,仍归本镇,是于备京师、山东经权两不失也”。这种防倭中的点线兼顾思想,充分发挥了山东沿海卫所的功效。后来明朝廷采纳了王士性的这一建议,设置安东卫,由此可见王士性熟谙军事地理。
  王士性对山东海防做的筹划是其军事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是他综合考虑了敌情、山东地理和经济形势,以及原有海防力量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其重点在于设置胶州备倭所,以根据倭汛不是驻防。但是王士性的山东海防思想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其指导思想仍旧是以海岸陆防为主,而忽略了海上防御力量的建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代中国海防思想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五月游草・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吴宏岐,闫希娟.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地理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4).
  [4]王赛时.明代山东的海防体系与军事部署[J].明史研究,2005,第9辑.
  [5]邵晴.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文论文,2007.
  [6]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推荐访问:海防 山东 浅谈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