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外交策略变化初探】 波斯帝国时期的中国

  摘要: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诸城邦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策略,但因遭到希腊诸城邦的强烈抵抗而失败,希波战争最终以波斯退出希腊本土而告终。波斯从战争的惨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由武力征服转为扶持希腊各邦争霸,借以维持希腊世界的均势,得以从中谋利。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而且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展示了波斯帝国高超的外交技巧。
  关键词: 波斯帝国 希腊城邦 外交关系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还是一个地处边陲的小邦,但经过居鲁士和冈比西斯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到大流士即位前即已发展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随着帝国势力的扩张,与其地理位置相邻的希腊诸城邦成为波斯扩张版图中的重要目标,两者之间的冲突日趋严重,直至希波战争的爆发。
  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对希腊采取武力征服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波斯帝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较希腊城邦有明显优势:波斯其时已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批财富从各被征服地区掠夺到波斯来,大批俘虏成了波斯人的奴隶,大量被征服地区的肥沃土地变成了波斯征服者的地产。而波斯帝国经过大流士改革,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有能力发动武力征服战争。
  反观希腊诸城邦,除了自身因土地狭小、贫瘠,资源有限,造成人口和财富相对稀少外,还因其政治上的特点而势单力薄,难以与波斯帝国抗衡。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单个城邦的力量无法对付庞大的波斯帝国,这就要求希腊城邦必须团结一致才能打退外敌。然而,希腊城邦之间常为自身利益而互相攻讦,难以组成稳固的联盟,这给外敌以可乘之机。另外,由于希腊城邦间实力悬殊,常常造成大邦凌驾于小邦之上,引起其他城邦不满。如斯巴达和雅典实力最为强大,因此支配欲也最强。而一些小邦则实力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希腊体系的由分散到集中的权势结构导致一些强邦如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相继成为希腊世界的支配性力量,并继而无视别邦的主权和正当利益,实行争夺希腊城邦世界霸主的政策,这同样也给外敌的入侵制造了机会[1]。
  实力上的悬殊对比,似乎预示着波斯帝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希腊,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波斯先后三次入侵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480―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而退回到亚洲。以后战争时断时续,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才缔结和约结束战争。波斯对希腊的武力征服宣告失败。
  波斯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主要是:1.波斯帝国内部矛盾的激化。波斯帝国主要是依靠强大的军力,把社会经济水平不一、生活方式各异的地区和民族并入它的版图,并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因此境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长期战争也加剧了这些矛盾,境内各民族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使波斯顾此失彼,最终无力在希腊维持持久战。2.希腊人在战争中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希腊城邦具有的小国寡民独立发展的特性,使得生活在城邦这种独立的主权国家中的希腊人将个人与国家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自己就是享有自由的国民,因此城邦至上观念根深蒂固,希腊人视为本邦独立而战死无上光荣。3.希腊人遭遇强敌时以大局为重,空前高度团结。面对波斯的威胁,雅典、斯巴达两大城邦摒弃前嫌首先联合起来,与其它诸城邦组成希腊人同盟,它以各邦代表参加的同盟大会为其行政机关,统一负责同盟的军事、外交、经济、立法及宗教事务。原先希腊城邦间的敌视和纠纷被团结所代替,这为打败波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战略战术应用得当。如在马拉松战役中,希腊联军采用中央突破战术,把精锐骑兵放在中间,而步兵则放在两冀。双方交战开始,希腊联军的中央骑兵便迅速袭击刚占领马拉松平原的波斯军,而身披铁甲执长矛的雅典重装步兵则兼程而进,争取时间抵御波斯弓箭队和步兵的进攻。这使得波斯军主力骑兵未能及时赶到交战场点,波斯军队支持不住阵容大乱而逃,此役希腊以牺牲192人的微小代价歼灭波斯军队6400人的辉煌胜利[2](p338)。
  战争的惨败,使波斯意识到采取武力征服无法达得预期目的,因此转而采取了一种新政策:扶持希腊各邦争霸。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金钱或军事援助,鼓励城邦间混战,从而削弱各邦的实力,达到对整个希腊城邦保持优势地位的目的。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有效的,符合波斯的国家利益。
  希波战争期间,雅典实力迅速扩张,掌握了爱琴海的制海权。而长期为伯罗奔尼撒霸主的斯巴达见雅典日益强大,害怕危及自身霸权,决定通过战争消灭雅典势力,瓦解雅典帝国。公元前431年春,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战争之初,波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势,静观两强相争。公元前412年,雅典海军在西西里全军覆灭,形势对雅典不利。波斯帝国见机放弃中立政策,与斯巴达签订同盟条约,给予金钱和军事援助,全力支持斯巴达同盟。公元前405年,实力大增的斯巴达舰队于羊河战役摧毁了雅典海军。翌年,雅典无条件投降。波斯在这场战争中,以静制动,终于把握时机,借希腊城邦之手既给自己雪了耻,又消除自己的劲敌,得以保持对希腊城邦的单方面的优势。
  羊河之役胜利后,斯巴达牢握了希腊海陆霸权。然而斯巴达的霸权引起了科林斯、底比麦加拉等盟友的不满,招致普遍的恶感和敌意[2](p269),而且在争夺小亚沿岸的霸权中直接威胁到了波斯帝国的切身利益。波斯帝国迅速调整对外政策,决心在用武力对付斯巴达的同时拉拢反斯巴达的城邦。公元前399年,波斯与斯巴达正式交战。公元前395年波斯总督帕那拔苏派人携巨金收买底比斯、科林斯、阿可斯和雅典的反斯巴达领导人,通告他们波斯即将在海上发动攻势,鼓励他们一道对斯巴达作战。科林斯、麦加拉等邦先在科林斯设立一个由各邦代表参加的“议事会”,以制定计划、探讨军事部署,然后派使者前往各邦鼓励反叛。不久,优卑亚、琉卡斯、阿开那尼亚等先后加入反叛行列。波斯抓住机会,不仅在政治上与反斯巴达各邦结盟,而且在经济上资以大量金钱。这样波斯通过外交游说、政治结盟、经济资助等手段巧妙地将打击斯巴达霸权的战争转到希腊城邦身上,而自己却摆脱了战争的困扰,再次形成隔岸观火、渔翁得利的形势。
  公元前387年秋,波斯与希腊各邦缔结和约,史称“安塔西达斯和约”或大王和约。根据和约,所有希腊城邦均享自治,除伯罗奔尼撒同盟外的所有希腊同盟皆须解散,小亚沿岸诸邦则归波斯所有,不守和约者将受到波斯大帝及其盟友的全面进攻。
  该和约名义上规定希腊城邦均享自治,似乎对希腊各邦和解有利,但实际上得利的却是波斯帝国。它使波斯达到分而治之,保持单方面优势的目的。同时,解散除伯罗奔尼撒之外的所有同盟,使雅典无力借同盟之力而复兴,解除波斯对雅典的后顾之忧。此外和约明文规定小亚沿邦归波斯所有,这样波斯不战而屈人之兵,并没有花费多大代价就赢得了和斯巴达对小亚的争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从公元前5―4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外交策略上的变化可见,波斯帝国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和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外交策略,从而为帝国争取最大利益。波斯帝国的成功显示了其高超的外交技巧和灵活手腕,可称得上是古代外交史上的一次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陈文兵.古希腊国际体系中的城邦反霸同盟外交[J].东北师大学报,1999,(5).
  [2]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历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8.
  [3]N.G.L.Hammord,A History of Greece to 322BC[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9.

推荐访问:波斯 希腊 城邦 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