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观摩课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课后反思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师生互动、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具有即时性、多元性、针对性、差异性等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实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充分展开和最终实现。语文教学观摩课却往往会因新颖、互动等特点使本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走味变调”。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观摩课 弊端
  
  语文观摩课无论是活动体验型、实验探究型,还是自主学习型、合作讨论型,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观摩各个级别的公开课感受到所有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能够体现新理念固然可嘉,但课堂形态呈现出的“过而无度”则令人担忧。
  
  1.过于追求预设的完整性,割断了学生的探究交流
  
  精心备课无可厚非,但课堂是一个互动的流程,而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新情况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而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此,上课不考虑学生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随意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唯恐打破教学预设的教学流程,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看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哪些体验,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学习思维是否得到发展与提升。只是出于表演的需要而忽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公开课的价值则大打折扣。
  
  2.过于追求程式化,以模仿取代创造
  
  语文教学是“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文本拓展”三段模式,理科教学则是“现象导入――课堂问答――当堂训练――谈谈收获”四段模式。僵化的范式如同几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所谓“请君入瓮”是也。许多教师在看到名家名师讲课之后,便极力仿效,偏离了自己的初始起点,偏离了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偏离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一味模仿,缺少个性风格,甚至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程式化的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程式化必然导致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的无活力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的教学很多丧失针对性,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一个地区出了一个全国出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看这个地区教师的讲课与教学设计,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雷同化程度着实令人惊讶之余不能不深感悲哀。有些人称之为教学流程,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教师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创造性与艺术性不见踪影,所以,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可能对教师很受用,给评课者的观感也不错,但这种程式化的东西不适合我们的学生。
  
  3.过于依赖课件,为追逐效应取代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以致有炫技之嫌,缩小了学生的探究空间
  
  课件的使用甚至达到奢侈的地步。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但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了。一位名师在上《一个人的遭遇》播放视频材料用了15分钟,其实学生5分钟复述一下就可以达到初步熟悉文本的目的,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过分依赖课件,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会有所下降,我们在课堂上不会轻易对读图时代说“不”,但是教师绝对不能忽视提高学生文字的阅读能力、想象力。
  有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借助历史文学之题发挥语文知识,六个问题老师发挥了五个,学生发挥了一个;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但为什么如此解题,教师用流利的语言解说了,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说,哪怕学生结结巴巴,但对于回答者是有更大的益处的。教师的过于逞才压缩了学生探究的空间,这偏离了课堂教学应然的良好生态。有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将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教师从头到尾自己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但学生听得是朦朦胧胧,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并提示适当的方法驱动想象力,进行语言表述?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理想。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体现在对教学对象的关注程度,体现在对课堂民主氛围的营建上。
  
  4.过于追求热闹,以群体行为淹没个性思考
  
  课堂也应该有寂静的时刻,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管有无必要,学生合作流于形式,为了课堂有所谓行云流水的感觉,设计的问题是非常的低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于是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个别发表意见,最后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了大家的认识。这样做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共性的知识是要的,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非常珍贵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历程中培养学生。教学要设法变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支点去启动课堂教学。一味作秀,刻意过度,则并非课堂教学的真实诉求,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不可避免,如果移植到常态的教学更是贻害无穷。消除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才能还原课堂教学绿色的充满生命智慧的健康的初始生态,更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精神。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反思 高中 观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