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东高考历史真题_从“广东2007年高考历史卷”看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与学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绝大部分教师由于对高考的茫然而忧虑重重。本文以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为例,分析与以往的高考试卷相比有何不同,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与学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面对新的学习目标,各地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它们形式多样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但绝大部分教师由于对高考的茫然而忧虑重重。因为新课程改革虽然实施了近两年但考试说明迟迟没有出台,不知道将来的高考会怎么考。这种忧虑在高中教师当中有着相当的普遍性,因为在目前的教学考核体制下,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高考依然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
  在万众期待中,2007年率先实行新课改的广东、山东、宁夏的考试说明和高考相续出台和举行,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以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为例,分析与以往的高考试卷相比有何不同,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从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型看,都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知识基本上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没有出现部分教师担心的超纲现象,题型还是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三种题型。
  最大的变化是:大量增加了材料题的考察力度,在25道选择题中共有23道题直接或间接使用了材料,主观题中的材料题由以往的3道增加到5道。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以下能力的考查:首先,材料题比重的增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要求中对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与培养历史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次,材料题中部分题目如26题第一问,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以及28题第二问,《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体现了对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再次,材料题中的另一部分题目如26题第三问,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及与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的能力的考查。
  以上2007年广东高考新变化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可以概括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历史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将“在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应该说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已经探索出了许多方法和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易受一些客观条件和时间的制约。特别是时间,现阶段高中生共要学习九门科目,而且每门科目都有大量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能用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是每周两课时,一学期40课时。
  所以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在改变课堂结构和转变教学方式上下工夫。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好基础知识填空题。对于基础知识填空题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应该建立在对教材整合的基础上,切不可是教材的翻版。如抗日战争可以按照日本侵略和中国抗战两条线索来设计;关于祖国统一大业,可以设计成“一国两制”的提出、实现、未来三部分。二、知识点的设计应注意结构的完整和条理的清晰。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可以设计成初步建立、职能转变、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三、每个填空题的设计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如俄国二月革命重点是对其性质的理解,先要求学生找到二月革命推翻了谁的统治,再思考其性质,最后通过寻找二月革命后的什么结果超出了其革命的范畴来加强对二月革命性质的理解。然后每节课前15分钟给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填空。
  这样做,一方面教师相对轻松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的同时积极性也提高了,当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因为新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结构也非常清晰,一般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完成这种填空题的方式完全能够掌握。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不仅教师累,学生也累,而且效率也很低。因为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一味地记,无形中独立思考的时间就没有了。现在可能同样是让学生预习一遍,但目的性更强了。为了完成一个个问题,必须对教材和每个知识点进行思考分析和甄别。长此以往学生分析材料和从材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必然会有质的提高,而且为学生分析思考重点难点争取了时间。
  其次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解决填空题中自己没能解决的难点和教材中隐含的一些难点。当然,对于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以将其具体化,例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重心转变的问题,书上没有直接的表述,而是隐含在教材中,可以将其具体化为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开始是进攻哪里的?失败后又改向哪里进军的?如果是对于跨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细化,设计一些过度性的问题,例如对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序幕的理解和判断难度很大,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再去解决上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当然,对于运用书上的基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历史资料,如“一国两制”能够在香港成功运用的根本原因?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香港问题谈判的两位主要人物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回忆录:“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过去性,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而且很可能会助长其厌学情绪。将学习中的难点创设成适宜的问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在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虽然学生的能力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却是在运用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发展的。
  最后必须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因为完成课堂练习时学生完全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中,更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能及时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过去陶行知先生就教导我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用教。”“教”的真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天新高考给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种目标,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能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必会被新的高考淘汰、被学生抛弃!

推荐访问:年高 广东 历史教学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