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观――学习动机研究新视野

  摘 要:学习动机已日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将认识观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引入学习动机的研究之中。近些年来国外对认识观的相关研究表明认识观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作用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
  关键词:学习动机,认识观,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一、引言
  
  动机是学习者从事某项活动的根本原因。没有动机,行为就不会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也是如此,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习结果产生诸多影响。可以说,没有学习动机就没有学习。因此,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中,学习动机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被学者们投以最多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试图发现或者解释如下一些问题:学习动机是如何产生的?学习动机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否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若干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以解答这些疑问。如期待理论认为学习者力求成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奖励的期望,因此教育者必须提高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成功的诱因价值,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习动机,因此提高学习动机的诀窍在于使学习者形成内部的不稳定的归因方式,使他们相信努力程度是影响学习结果的唯一因素;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则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划分为掌握定向和表现定向,认为不同的定向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从而导致学习结果也有所差异,因此建议应尽可能使学习者建立掌握定向的成就目标定向。[1]
  应该承认,以上关于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都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过验证。但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以上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并不能完美地解答关于学习动机的疑问。因此,有必要对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学习动机进行不断的深入探讨。认识观这一新兴心理学理论的提出恰好能为学习动机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动力。
  
  二、认识观及其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所谓认识观(epistemology)是指学习者对于知识和认知过程的观点和看法。在哲学领域中的研究历史较为久远。但心理学领域中认识观的有关研究则是方兴未艾。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识观研究始于Perry。Perry(1970)[2]认为学习者对于知识和认知的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沿着固定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并且这种观点会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影响。他由此提出,学习者的认识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九个阶段。在这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学习者逐渐从无条件相信权威,相信绝对的对错(第一阶段)逐渐向复杂的认识观转化,最后构建完成自我同一性(第九阶段)。
  此后的数十年中认识观的研究相对较少。直至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认识观才再次成为心理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此时认识观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学习者的认识观发展转向对认识观的本质以及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Schommer(1990)[3]提出了认识观由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构成:知识的固定性(知识是可以固定不变的还是随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的简单性(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能力的先天性(能力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增长的)和学习的快捷性(知识的获得是快速还是渐进的过程)。而第五个维度,则是知识的来源。
  Hofer(1997)[4]也提出了相应的认识观结构。他将学习者的认识观分为两个领域:知识的本质(学习者认为知识是什么)和知识获得的本质(学习者认为知识是怎样获得的)。知识的本质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知识的固定性(知识是固定不变还是随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的简单性(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同样知识获得的本质也可分为两个维度: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来自权威所传授的还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得来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判断(学习者是通过权威理论或观察等对知识进行评价还是通过对客观证据来评价知识的)。
  研究者们认为,认识观中的某些维度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者的认识观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并对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影响。如Schommer[5]提出,如果学习者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由权威所传授的,那么他会将学习看作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习者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不可能通过学习提高,他也会缺乏学习动机。而这都会对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坚持性,自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产生影响,最终表现在学习者学习的结果上。相反,如果学习者认为能力会随着学习而提高,知识随情境而变化,并且知识需要学习者主动地与环境互动而建构获得,那么有理由相信,学习者会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会更主动。
  Hofer[6]也认为学习者的认识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他所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体系图中,认识观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以及策略选择三方面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学习结果。事实上,Hofer的理论表明学习者的认识观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一定影响。
  当然,关于认识观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研究并不仅限于此。如Braten[7]对认识观理论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学习者认识观对其采取何种目标定向具有引导作用。认为知识是可以快速获得的学习者更可能采取表现目标定向,认为知识的获得是渐进的过程的学习者则更可能采取掌握目标定向;同时,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学习者更可能采取表现目标定向,反之则更有可能采取掌握目标定向。
  
  三、结论
  
  由此可见,正如Hofer所说的,认识观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在认识观任一维度上处于简单一侧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能力是天生的,知识来自权威传授等)会造成学习者的低学习动机,并对学习过程及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如果学习者的认识观较为复杂和高级(认识知识是随情境变化的,能力会随学习提高,知识来自于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等),则学习动机会较高,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学习成果也较理想。
  因此,Valanides&Angeli[8]建议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教授批判性思维策略,讨论相互对立的观点等),以尽可能帮助学习者转换观念,使其建立较为复杂的认识观,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
  
  四、结语
  
  尽管本文对认识观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应该看到,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完美地解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因此,不能将认识观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绝对化或视为唯一的影响因素。正如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动机以及认识观的有关研究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史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9-265.
  [2]Perry,W.G.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A scheme[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
  [3]Schommer,M.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498-504.
  [4]Hofer,B.K.& Pintrich,P.R.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and their relation to learn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asearch,1997,67:88-140.
  [5]Schommer,M.Explaining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 System:introducing the embedded systemic model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approa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4,39:19-29.
  [6]Hofer,B.K.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53-383.
  [7]Braten,I.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s predictors of achievement goal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9:371-388.
  [8]Valanides,N.&Angeli,C.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changes i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30:314-330.

推荐访问:新视野 学习动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