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

  摘 要: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几个方面提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化学教育
  
  在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整个教育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位理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颁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化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化学教育,实现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化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 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
  
  1.1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诠释和诉求。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它要求关怀人的存在价值,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其实质就是以人文精神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它基本上蕴涵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首先,把培养、塑造具有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要凸显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性化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只有人性化的教育才能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1.2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则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增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与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1.3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提供幸福的物质条件,人文提供幸福的精神条件;科学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人文产生充实的精神生活;科学解决人的生理平衡问题,人文解决人的心理平衡问题;科学使人获得现实的利益,人文使人享受到理想的快乐;科学以实在的方式让人感受适意,人文以超越的方式使人体验怡然自得的意境;科学将有限的、具体的满足赐福于生活,人文将无限的、永恒的激情灌注于人生。所以,从未来的趋势看,科学与人文必然走向整合。如果说科学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文主义就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具体到教育和教学方法而言,它必须同时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大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4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明确指出,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缺乏态度、方法、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素养的缺乏,不仅难以应对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道德风尚等现有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因科技的负面作用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资源危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整合,培养兼有科学和人文双重素养的人才,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化学作为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化学也不断地丰富、深化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导致人们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自然观等方面发生变化,任何教育过程都可以看作主体间的交往过程,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在交往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必然会得到反映;另外,现代化学教学重视把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主体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感悟,体会形成科学认知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提倡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化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仍存在着过分强调升学的需要,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剥离。“月考”、“单元考”接踵不断,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厌学逃学等等。再反思社会上出现的信仰丧失、精神颓废、道德滑坡、行为失控、身心失调、犯罪低龄化、吸毒卖淫、沉迷网络和游手好闲等现象,不能不使我们感觉到教育的功利性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明显处于失衡状态,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寻找失落的“人”,“先成人后成才”成为本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脊梁。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树立“大化学”的理念,克服人文精神培养只能由人文学科来承担的陈旧思想,敢于超越学科界限,冲破单一化学知识教育的樊篱,主动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2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也是一门丰富生动并具有斑斓色彩的人文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同时找到化学中的人文内涵。钠的化合物在教材中只有十三行,约三千个字符,而里面却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开始时可以用富有激情地语言引入:“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是我们非常崇拜的航天英雄,那么哪一位同学知道我们的航天英雄在太空中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是靠什么呼吸的呢?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处理的呢?”(讨论)“这与碱的一些特殊氧化物有关,如果没有这些神奇的氧化物,太空飞行的难度就加大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研究这些钠的特殊氧化物。”这样的设计迎合学生的心理,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哇!太空飞行还与我们的化学有关,有这样神气的氧化物?”这就诱发了学生急需去探究这“神奇”,使课堂教学迅速转入愉快,轻松地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又增加了自豪感。
  在学习浓氨水和浓盐酸反应时,在小木块上插上一朵深色的鲜花,然后把小木块放在盛有5毫升浓盐酸的培养皿中,向另一只大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尽量使烧杯壁润湿,然后把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中,一个“雾里看花”的景色出现了,待到“雾”散去,可以看到挺立于“白霜”中的鲜花。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部学习动机,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都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或化学家的故事,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曾多次讲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如在学习放射性物质的时候,专门介绍居里夫人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物质上、精神上、身体上为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煎熬,最后成功提炼出1克镭,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有人愿意出资五万英镑的巨款购买她的1克镭,她拒绝了,她宁肯不取分文无私地将它献给人类。同时她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把提炼出来的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维、品格等多方面的感染。教师还应注意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既勇于脱颖而出,又注重发挥团队精神,学习科学家,从他们身上获取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情怀。
  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只要我们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把人文精神的传承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砺炼高尚、纯洁的人格,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弘扬人文理想,与时俱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
  [2]石新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在关联性探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月.
  [3]刘一兵,李学红.化学教学情感艺术的地位功能及策略.化学教育,2005年2月.
  [4]覃孔彪.创设有声多彩的化学课堂.化学教育,2007年7月.

推荐访问: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中 培养 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