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河南科技学院

  摘 要: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或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且每周参加2次以上,但时间偏短;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以散步和慢跑为主,其次是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篮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其均种数为25%;场地不足、条件差、缺少体育教师辅导、生活规律性差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活动条件、配备教师指导是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场地器材 体育兴趣 现状 对策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检查高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高等学校无论培养的是哪一层次或哪一种类型的人才,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是必须的,而凭高校每周一次九十分钟体育课的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是巩固体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我院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科技学院本科生2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分析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动机是积极健康而有理性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100%的学生一致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有益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78%,他们普遍认为“每天应坚持一定时间的体育活动,单纯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做到课内外结合”。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动机调查表(见表1)可以看到:学生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进友谊、促进社会交际、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培养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的有利途径。他们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持主观肯定态度。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认为“每天坚持1小时的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消除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疲劳,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73%的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习惯,每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见表2)健身,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由表2我们还可以看到球类项目因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娱乐性、竞争性和健身价值备受青睐。
  
  2.2 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2.2.1 客观因素
  调查中,有6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见表3)。近几年来,因国家教委对高校扩招的要求,校园学生人数增长较快,我院学生体育活动场地紧缺现象愈加严重,除部分学生能在学校体育场地锻炼外,大部分学生只能望“场”兴叹或另谋出路,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课外体育锻炼。高校作为培养人材的重要基地,应努力积极为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器材,只有具备了物质设施条件才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投入一定的经费,增加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已迫在眉睫。
  
  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场地器材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占82%。学生对田径场的意见最大,认为大学的田径场还不如初高中的。对于体育馆的开放情况以及对篮球、排球、足球场的意见较大,场地不够用,条件太差,另统计有88%的学生认为如果场地条件好的话,会提高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其次对于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及自己缺乏毅力进行体育锻炼也有一定的比例。独生子女问题上更为突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教育,造成了其学生怕苦怕累、缺乏毅力,这也是一部原因。
  另外,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除健身、娱乐、调节外,他们还想通过课外体育锻炼,进一步巩固提高在课堂学习中所学到的技术技能以及学习其它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比赛检验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技术指导,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比赛项目。
  2.2.2 主观因素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不足,这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花在看杂志、小说、聊天、玩耍等方面(见表4),还有13%的学生感到学业紧张无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或存在“无病即健康”的观点,40%的学生由于惰性或怕吃苦流汗,课外体育锻炼凭兴趣、无计划,因而缺乏锻炼自觉性,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
  
  3 对策
  
  3.1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健康第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要么太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传授,要么单单提高素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我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高校体育应向健康教育转变,必须把阶段效应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
  学校应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密切联系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并制定相应的内容、措施,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使之同文明意识、现代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健康观念,促使他们“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此外,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方式的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使校园充满朝气,建立和创造一种高尚的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体育文化育人”、“体育环境育人”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和建设。
  3.2 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当今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都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因此,首先应改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需要的、接近生活的、便于延续的运动项目为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其未来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注意处理好教育者的导向作用与受教育者自觉参与作用的关系,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学内容从“三基”传授和学习转变为体育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给学生更多的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运动能力的机会和时间,为课余乃至学生走向社会后打好牢固的体育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基础,与体育结缘一生。在教学手段上,建议开设多种多样的选项课,打破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倡分层教学,甚至于打破年级界限、性别界限以利于因材施教。随着内容方法的改变,对于体育考核也要进行改革,提倡重过程、重参与、重进步的考核方法。
  3.3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基本功上,教师还应具有新思想、新思路和新观念,要大胆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模式,明确学校应以“育人”为中心,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体育、在欢快中享受体育、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生存’、‘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材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展开工作。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关心形势,及时充实新观念、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及科研能力水平,使自己由原来的单纯技术训练型向知识型、学者型、创新型等复合型人材方向过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良好的师德水准,为学生树立好学习的榜样。
  3.4 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创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空间。
  学校室内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优劣,对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影响至关重大。目前不少院校认识到运动场馆的重要性,新建、改建,使体育场馆有了巨大的改变。但不少的院校的场地设施相当落后,跑道硬如水泥地,运动场风刮尘土飞,雨后成沼泽,对教学、对师生的健康安全十分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巨减,没有锻炼的兴趣,限制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进行自我锻炼的发挥。为了体育教育的大目标,为了学生的健康,建议学校的场馆建设刻不容缓,让学生在明亮的体育场里随心所欲地运动,提高自我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5 鼓励开展小型多样的健身竞赛活动。
  各体育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是学生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自发组织产生的,是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自愿参加的学生团体。目前我院学生自发成立的俱乐部形式的协会有篮协、足协、排协、羽协、乒协等,这些俱乐部都由该项目的骨干分子挑梁,能单独举行一些校级比赛,但是由于练习场馆、经费、学生学习任务重等方面的限制,协会活动都不太正常,有些协会甚至已名存实亡。针对这一情况,我院指定有专长的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指导俱乐部活动。据调查了解,学生希望课外体育活动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因而,这种新的体育俱乐部形式更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和认可,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及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提高了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和质量。
  
  结束语
  
  课外体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坚持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系列化,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大众化的娱乐竞赛活动,淡化竞技项目,增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广泛地吸引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自办竞赛活动,鼓励开展以系年级为单位的系列健身竞赛活动,形成一种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年年延续,促进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进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强.跨世纪大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分析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1999,(1).
  [2]夏西薇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办法的改革与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3).
  [3]曲宗湖等.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刘尚禄.改革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季克异.加强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科学水平[J].学校体育科研,2004,(4).

推荐访问:课外活动 河南 在校 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