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继去年院党委组织去梁家河学习之后,我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变得具体和深刻,今年 3 月份,院党委向每个党员发了《梁家河》一书,在接到这本书后,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仔细进行研读,感触再次加深。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从 15 岁到 22 岁在梁家河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了他在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以及梁家河的巨大变迁让我深受启迪和教育,更是让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与当地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并且主动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做到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要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响应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陕北梁家河当了一名知青。虽然是城里娃,知识青年,然而他没有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自居,而是虚心向村民学习,大到生产种田、育苗锄地,小到家庭生活、烧火做饭,几年下来他都学的有模有样,他

 还向邻家老大娘请教,亲手学会了腌制酸菜。从乡亲的零碎言语中习近平是个“干活从不撒奸儿”“没有一点书生架子”的“好后生”,可见习总书记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本色,也充分展现了他尊重劳动、尊重历史、尊重群众的爱民情怀。

 第三,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作为一名知青,习近平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样样精通,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也不在话下,集体劳动之余,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学习农业生产技能,了解他们生产生活困难,不久便完全融入了当地的村俗民风。当了大队支书之后,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村里每一户群众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他没有一点架子,态度和蔼可亲,村民也愿意到他的知青窑洞里听故事,由此不仅锻炼了他的劳动能力,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最后,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通读《梁家河》,不难发现,习总书记是吃苦耐劳的典范。做知青期间,他不怕苦、不喊累,因此能够快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由于他能勤劳、善思考、敢吃苦,被群众推举为大队支书,通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他敏锐地抓住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症结所在,他带领群众打井、打淤地坝,有效改善了群众吃水问题,切实增加了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同时也治理了水土流失问题;他还积极外出,远赴四川学习引进沼气技术,解决了群众烧火照明问题。这一切都是总书记带头为民、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谦虚好学、脚踏实地、勇于吃苦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论述,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党章,生态文明被提升为中华民

 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为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坚持绿色发展、实现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不仅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对世界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方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制,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能够参与陕西省及各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深感光荣与自豪,在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沉下心来,精益求精,争取把每一处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到最实、能够落地,把每一项研究工作做到深入、做的有价值,为环保事业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谦虚好学、脚踏实地、勇于吃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梁家河》这本书记载了习总书记在陕北成长的点点滴滴,他当年知青生涯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我们要以习近平同志为镜,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出智出力,多做贡献。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