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礼仪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可能性


  【摘 要】当代大学的礼仪教育普遍以老师、学校、社会的观点编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礼仪教育,较片面地引用“传道者”的观点,往往会造成与“受教者”间观点的冲突,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实质作用、教学内容并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学生难以灵活地将礼仪知识学以致用等问题。从而衍生出大学生对礼仪教育学习兴趣的缺乏,自身缺乏礼仪文化素养,造成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产生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礼仪文化教育现状,总结当代大学生有兴趣学习的礼仪知识以及当代大学生想要的教育学习方式,希望能够帮助提升大学生礼仪文化学习兴趣。
  【关键词】质变;卷面化;多样化;人际交往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代表着社会的文明水平。[1]然而,社会趋利性的愈演愈烈,教育内容日渐便捷化,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关注度有所降低,高校礼仪教育存在教条化,不能与时代接轨,大范围的讲大道理、“炒冷饭”亦或宣扬与学生实际生活并无关联的口号……鲜少以学生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正确引导,从而延伸出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不足,大学生的不自信,甚至时而造成大学生因交际不利产生的悲观负面心理引发重大社会问题。
  一、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笔者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借鉴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制定调查问卷,全卷共11题,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了解被访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了解被访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礼仪教育现状,了解被访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需求与建议。
  问卷以宁波大市南北高教园区学生为主要对象,互联网大学生网民为次要对象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3份,回收率达99%。
  被访学生包涵各个年级,且总体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同时,网络问卷采取的样本在以浙江省内为主体的同时,涵盖了吉林、上海、江苏、湖北等多个省市,样本具有普遍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所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以下是笔者对本次调查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
  二、大学生的自我礼仪认识
  1.当代大学生整体对自身礼仪知识的习得并不满意。
  当被访大学生被问及对礼仪的了解程度时,表示“很了解,清楚地知道各项理解”的有101人,约占总人数的12.74%;表示“比较了解,大概知道,但不透彻”的有595人,约占总人数的75.03%;表示“不了解”的有97人,约占总人数的12.23%。对于礼仪知识,大部分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涉猎,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有一定初步的学习认识,但大部分对此的了解并不透彻,存在一定的礼仪认识缺陷与误区。
  2.礼仪知识的习得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礼仪的认可度。
  对于自己在礼节、礼貌方面做的怎么样,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做的非常好的有69人,约占总人数的8.7%;认为自己做的较好的有427人,约占总人数的53.85%;认为自己做的一般的有252人,约占总人数的31.78%;认为自己做的不好的有45人,约占总人数的5.67%。对于礼仪内容认识的不全面,容易导致行为上的礼仪失误。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礼节、礼貌等方面行为并不满意,且这种现象与大学生对自己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几乎成正比。对于礼仪知识了解越少的同学,往往认为自己在礼仪方面做的不好。同时,数据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具有一定自我反省意识,有进一步进行礼仪教学的良好根基。
  3.“量变”形成“质变”,大学生群体总体礼仪形象有待改善!
  对于身边的大学生群体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认为“很不错,体现了大学生的素质”的有84人,约占总人数的10.59%;认为“总体还好,只是个别需要改进”的有549人,约占总人数的69.23%;认为“总体上不乐观需要改进”的160人,约占总人数20.19%。当代大学生的礼仪表现并不乐观。
  由于礼仪知识的缺乏普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自身礼仪行为上的不自信与不笃定。礼仪修养不成熟的大氛围直接形成了大学生对自身所在群体礼仪表现的不满意。而此时,大学对礼仪文化教育,起到了尤为关键作用。大学既是“摇篮”,也是“熔炉”,知识教育体系可“成器”,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2]
  三、大学生眼中的大学礼仪教育
  1.大学礼仪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注重教学宣传,创建礼仪文化教学氛围。
  表示“有”参加礼仪教育课程的大学生有290人,约占总人数的36.56%;选择“没有,但参与过相关讲座等”的有298人,约占总人数的37.58%;选择“完全没有”的205人,约占总人数25.85%。而选择完全没有的学生,在有关“礼仪自我认识”的题目中都表现的不够自信,表示对礼仪知识不了解,并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身边的大学生群体礼仪行为不够好。
  大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缺乏,往往不仅仅是因为不感兴趣,有时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教育系统的不注重,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礼仪学习的环境。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上过礼仪文化课程的并不在少数,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礼仪讲座学习的。而相关讲座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影响力的局限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阵地,作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基地,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有责任也有衣物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3]同时,大学礼仪教育应酌情考虑顺应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
  2.当代大学礼仪课堂存在“卷面化”,难以满足大学生群体对礼仪学习的热忱。
  对于大学开设礼仪课的开展,表示“有必要,课程有实践性内容,能够从中学到礼仪的相关”的有305人,约占总人数的38.46%;选择“有必要,但是礼仪课堂上所讲的基本是理论性内容,没有实践操作”的有397人,约占总人数的50.06%;选择“可有可无,觉得只是照本宣科”的76人,约占总人数9.58%,选择“没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的15人,约占总人数1.89%。可见对于学习礼仪文化大学生还是持热情高涨态度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礼仪课堂内容主要偏重理论。课堂上讲的大多是歌功颂德、“大口号”、条条框框的大概念……甚至让学生感觉像重新回到了小学时代,觉得沉闷无趣,当下礼仪课堂的实践性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

推荐访问:多样化 可能性 礼仪 形式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