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影响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思考和谋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并藉此有针对性地镜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判定工业化实施步骤、資金来源、发展速度和完成标准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见解,进而构成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建构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相关思想既有继承亦有超越。
  [关键词]《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毛泽东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5-0073-08
  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抑或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任务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党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变几亿的农民和成千万的个体手工业者为合作社集体劳动者。为此,就必须“具有符合这个伟大事业利益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就必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准备”[1]P3。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中,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存在工业化问题的。于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程《教程》)就成为毛泽东和中共认知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关问题的参考依据,进而构成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建构的关键因素。相较于在实践层面上的积极价值而言(帮助确立工业建设体系),《教程》在理论层面留下了需要持续反思和消解的现代化难题。因此,研究《教程》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影响,对于正确反思我国工业化的历史并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镜鉴,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关于工业化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几乎所有的新兴国家都面临一个共同历史课题,即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工业问题。列宁认为,发展工业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2]P399,斯大林更称之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脑”和“钥匙”[3]P81。及至《教程》对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从阶段性上看,在过渡到恢复国民经济的和平工作时期,“活跃工业是首要的任务”[4]P277,因为强大的工业可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消灭资本主义残余的重要方式。从起点上看,在和平建设时期要想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的“宏伟任务”,“应当从国家工业化开始”。因为这是“展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建设必须开始的基本环节”。[4]P301-302从路线上来看,《教程》援引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认为苏联“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而党所面临的“迫切的问题”和“中心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变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即是说,“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从作用上看,发展“国家的工业化能保证我国的经济独立,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创造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所必需的条件。”[4]P305简而言之,《教程》所强调的工业化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要以工业化为逻辑起点,二是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是工业化的目标。
  上述工业化思想,曾长期影响着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思路的判定和设计。早在抗日战争前夕,毛泽东就已经关注苏联解决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的方法,并认为“工业化及农业社会化,才能将此主要矛盾解决”[5]P69。随着延安时期以《教程》为“中心材料”的理论学习的进行,中共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逐渐形成了“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6]P1081的工业化思维。究其缘由,无论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还是建设新中国,“都必须发展工业”,否则“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6]P1080毛泽东的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中。而他之所以提出上述工业化思路,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是中国工业化的现实起点,只有通过发展工业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机器设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述思想及时地转化为党内共识和国家政策。《共同纲领》第三十五条规定,工业建设“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基础”。[7]P9刘少奇在1950年谈及工业化时曾指出,中国落后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除了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统治的因素外,工业落后是重要原因。所以,“只有工业化和电气化,才能建立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而“为保卫中国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中国工业化”。[8]P3-7周恩来也在1951年的政协会议上特别强调,“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己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的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9]P151-152
  及至1953年,中央明确提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并且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10]P701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中,也强调“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就可以保证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业,大大加强工农联盟,并且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财政力量和人民的收入,使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可以有把握地、不断地提高”[10]P704。

推荐访问:联共 党史 工业化 简明 中国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