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关系探析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构成的中国特色革命理论,指导中国人民砸碎一个旧世界,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大理论紧密联系、承前启后,致力于实现中国人民族复兴的梦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1-0216-04
  陈宗海(1970—),男,历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中国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 10008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急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08JYJW02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共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革命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连接,把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逐渐由理论设想变成客观现实。
  
  一、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主旨及其意义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苦征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三次伟大革命。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都可归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其中最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9年至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结果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至1956年,中国实行了以“三大改造”为主题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说,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先后发起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三大革命,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区别。
  早期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曾经犯过“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错误。错误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这三次革命的联系与区别。毛泽东则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历史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革命理论。
  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二者共同之处有四:所处的社会,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历史任务,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革命性质上,二者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差异,也突出地表现在四点:在领导权上,有无产阶级领导和资产阶级领导的差异;在指导思想上,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三民主义指导的差异;在所处时代上,有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和处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差异;在革命前途上,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差异。概言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四同四异”的关系。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四个方面:革命的领导阶级都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处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最终前途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将这种联系称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P651)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革命对象上,民主革命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社会主义改造要废除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在革命形式上,民主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社会主义改造以互助合作(对个体经济)、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要形式;在政治策略上,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则是革命的对象;在经济政策上,民族工商业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受保护的,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则被限制、利用和改造。毛泽东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P665)概言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呈现出“四同四异”的关系。
  “五四”运动以后逐步确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中国特色有三:一是统一战线论,认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须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要区别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要尽一切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统一战线中来。二是武装斗争论,认为中国革命战争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心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三是党的领导论,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看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还是资产阶级手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都要在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实质是在生产关系上废除私有制、确立公有制,“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2](P316);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P1),“为建设扫清道路”[1](P18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中国特色表现在:其方法是用“四马分肥”、“私股定息”等方式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1](P223),同时把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互助合作形式引向集体经济的道路。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现的中国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指导这两场变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可以统称为“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P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样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上全面展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和探索。1978年以后,在时代主题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问题等9个方面,“第一次实现了从革命主题马克思主义向建设主题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转变”[5]。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不断加深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就是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P536)。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P15)。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可见,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它还将以开放的姿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推荐访问:探析 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