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中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和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就是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0——1956)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两个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用了大约七年时间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过渡时期”的七年又可分为“前三后四”两段。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社会主义改造的准备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年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在此期间,完成了土地改革,进行了抗美援朝卫国战争,开展了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斗争,建立并巩固了各地各级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迅速恢复了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6)
  这一阶段的后四年,中心就是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这四年主要干了三件事:(1)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以一届人大和第一部共和国宪法颁布为标志,创造性地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3)开展“一五”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2年6月,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提上日程。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条“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其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逐步过渡的形成,采用和平方法(赎买政策)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占绝对统治地位(92.9%),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共和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规定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以156项苏联援建项目为中心的基本建设的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结构有所改善,东北成为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1956.9——1976.10)
  
  1. 良好的开端
  (1)面临的形势: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全国人民就面临着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更加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论十大关系》: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经济建设为着重点,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的矛盾及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原则。这成为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
  (3)中共八大(1956.9):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始阶段,中共八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纲领。其中最重大的决策,就是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论断(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即由革命和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共和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 严重的失误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指出: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的失误。”中共八大后不久,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曲折,八大决策的贯彻受到“左”的错误的严重干扰。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年反右派斗争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它不仅打击了一大批被错划为“右派”的治国兴邦的优秀分子,而且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重新认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这个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也是后来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依据。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在实际上放弃了八大确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总方针,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模。此后,全国掀起了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在农村一哄而起。“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这是这一阶段党在指导经济建设上所犯“左”倾 冒进错误的主要表现,使共和国建设出现重大曲折。
  (3)“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本为纠正1958年以来的一些“左”倾错误。由于彭德怀致信毛泽东,尖锐批评“大跃进”以来的“左”倾冒进,结果被打成“反党集团”首领。会后,反右倾运动在全党展开。这场“反右倾”斗争造成两大后果:一是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带到党内,并导致党内“一言堂”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发展;一是打断了已有的纠“左”进程,并导致“大跃进”狂潮再起。

推荐访问:共和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 曲折 历程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