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依然存在“形式”改革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着手,探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智慧”,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并受益终身的好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課;大智慧;课程建设;互联网+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042 — 03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填鸭式”教学最为常见,即把师长的教授作为主体内容。近些年,“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家也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必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①
   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上,切实提升这门课程的教育亲和力以及教学针对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大智慧”应当区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智慧”简单理解为学习成绩,或者只是将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的简单相加。“大智慧”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素质,以及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挑战的强大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这种“大智慧”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这些未来社会中的中坚力量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如何把“大智慧”培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去,这对当前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诸多课堂教学改革虽被冠以“翻转课堂”“交互课堂”或是“学生主体课堂”等名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注重于互动的行为模式,忽视了学生智慧的启迪与反馈,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方面在于教师并未从内心真正认识学生主体地位,总是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继续充当课堂主导的角色,最终造成了形式上的“翻转”,内涵中的“填鸭”。另一方面学生依旧保持过去被动式接受的习惯,缺乏担任课堂教学主体的勇气与担当。他们不敢主动提问,也不知如何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如何才能让培养“大智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形神兼备”?即思政课课堂教学既有形式上的新颖活泼,又有内涵中的隽永深刻,达成这一目标需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课程建设是建立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模式建设与发展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建设由“供给侧”发力改革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存在学生“心不在焉”的情况,且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究竟是何缘由?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曾经指出:“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针对这一“顽疾”,我们分析其中主要的矛盾就是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再进一步分析此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难题,最为必要的工作就是以“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满足知识的差异联系。大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重新构建自我的过程,他们利用从基础教育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四年时间中学生接触众多的资讯,并将资讯内化为知识,再继续运用知识理论去架构自己的理论、实践和道德情感体系。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在基础教育及高中阶段所积累的知识水平有所差异,其个人的认知能力也各有不同。考入大学后,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在彼此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面对各具特点的学习者,如果只是简单阐述雷同的知识资讯,是绝对无法让学生在思政课上获得充实的学习满足感的。
   差异化教学的实质就是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满足其不同的需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实践,充分显示出了对课堂教学主体即学生的最广泛尊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在面对不同学生时,他可以适当选择不同的方法去教。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准备、课上实施和课后辅导等环节,全面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有的放矢的进行不同的教学服务工作。这样的方法听起来会让很多教师觉得辛苦,但其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只要善用研讨会的方式就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即将讨论议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针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我为学生开设了“考研or就业”、“挺进北上广or逃离北上广”、“铁饭碗or泥饭碗”等话题,然后由班级学生选择议题或者提出议题。由于是自己选择的议题,学生对相关问题具备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有效沟通往往能够让学生激发自身蕴含的能力,使其对学习产生自信心,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大智慧”。
   (二)教学方法的整体化,实现知识的多元联系。传统教学模式多为碎片化教学,即先学习个别的知识点,并反复针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训练强化,最后再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由部分到整体的综合过程。
   但是,这种综合式教学模式存在一个重大弊端,它打乱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往往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认知不清,常常出现错误理解。就如同学生置身于森林之中认识了一棵又一棵树木,然后我把他带出森林,告诉他刚才的一棵又一棵树木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虽然可以明白道理,但是在对综合后的森林进行认知就难免出现迷茫与偏差。因此,为满足学生的认知习惯,应当用分析的方法而非综合的方法。即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形象一点来说,就是先带领学生从航拍的角度去观察整片森林,然后进入森林具体认识每一颗树,找到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最后再次综合成一整片森林。

推荐访问:探析 政治理论 大智慧 课教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