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


   【摘要】农民工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前已经形成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城市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参与研究的现状。主要运用的理论主要有冲突理论,政策、制度变迁理论,推拉理论,阶层理论,社会网理论,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模型分析、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 研究理论 研究方法
  
  农民工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重点。从既有文献和以往研究者对农民工的关注和研究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城市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参与研究的现状。
  
  一、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学术界一般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为指导,综合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制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方法,从宏观出发、微观入手,注重调查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对当代城市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纵观文献,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所运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突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理论。马克思被认为是社会冲突理论的先驱,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宣称“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阶级和阶级冲突作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统治阶级支配和控制为了满足社会自身需要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就产生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两个阶级的冲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领域都存在,经济领域的冲突是首要的,因此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一个基于劳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必然过程:为了维护他们对立于老板的共同利益——工资,基于一种共同反抗的意念,工人团结起来从而实现了联合……在斗争中群众才联合起来并建构成一个“自为阶级”。
  (2)西方经典冲突理论的批判学派。批判学派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冲突为主,以马克斯·韦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丹尼尔·贝尔和李普塞特为主要代表。他们的理论基本属于一种宏观性分析,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深层结构性矛盾的剖析,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猛烈的批判,而对于解决社会冲突的看法大多是悲观的。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普遍存在并对社会系统具有整合作用,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差异和对抗,而利益的差异和对抗内在于社会结构之中。
   众多研究中,有一部分涉及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问题。在冲突的原因上,有学者提出城乡二元体制的隔离、社会的断裂使得农民工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导致农民工的边缘生活状态、农民工与市民对资源的争夺、社会失范导致的规范冲突、相对剥夺感与不公平感等。在冲突的表现上,如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在劳动力市场的冲突,在公共资源享有上的冲突,在社会治安、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冲突等。
  2、政策、制度变迁理论
  该理论从政策、制度僵滞及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分析其周期循环过程,结合现代社会尤其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探求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强化。
  马克思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在某个社会发展阶段,当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经济基础连同庞大的上层建筑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马克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变化原因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经典论述。诺斯、哈耶克和奥尔森等从不同视角对此做了微观的分析,认为制度变迁是在利益集团博弈的推动下,制度从僵滞阶段经由创新阶段而至均衡阶段的发展,是由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所构成的周期循环过程。但他们强调国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间性”,将国家置于完全无足轻重的地位,认为国家的功能仅限于对一般规则的确定,而无视国家功能不断强化的现实。
  3、推拉理论
  该理论对于了解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原因与动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目前仍被国际学术界在迁移研究中广泛使用。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可能是因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拉力”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推力”造成的。当然推拉理论只是给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实际的迁移过程由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要复杂得多。
   乔治对于“推拉理论”进行了更为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引起城乡人口流动的力量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所谓主动的力量是由需求引起的,所谓被动的力量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有的学者将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原因与动机归结为四类:非理性的观点、社会的一特殊的观点、理性的一经济的观点和简约化的观点。
  4、阶层理论
   马克思按照阶级观点把社会成员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而韦伯以经济、声望、权利三个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此后的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分层标准,如收入、职业、教育、技术、性别等。我国学者对于中国社会分层非常关注,普遍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阶层分化与整合过程中,分化和分层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权力分配、机会占有等问题无法避免,不能忽视利益分化引起的群体冲突。
  5、社会网理论
  社会网研究是西方社会学一个分支领域,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又是一套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自帕森斯以来,人们在从事结构社会学的研究时,总是从地位结构观的角度解释社会行为如何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人的社会行为用所属的类别来解释。而网络结构观则把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的结构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模式是社会网的研究对象。农民工的社会网是指农民工与其他社会个体成员因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
  西方社会网研究一直沿着两个路向发展:一是整体网络路向,即通过使用矩阵方法来研究一个社会体系中角色关系的综合结构,其代表人物是林顿·弗里曼;另一个是个体中心网络路向,即通过关注个体间关系模式来研究个体行为怎样受到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其代表理论有弱关系力量假设、“嵌入性”概念、市场网络观、社会资源论、社会资本论、结构洞理论、强关系力量假设等。
  6、宏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应用
  第一个有关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模型是刘易斯提出的,该理论把流动看作劳动力从剩余部门向短缺部门的转移机制。托达罗以刘易斯的两部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预期收入理论,是能对多数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流动作出较好解释的一种理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即使明知进入城镇或许只能在传统产业中谋求临时或非全日的工作,只要他们认为在城市求得工作的机会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作出流入城市的决策并将其付之于行动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往往引发稳定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现代化既产生稳定性又产生不稳定性。中外学者分析影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稳定的因素时,提出的观点主要有:派伊·阿尔蒙德的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戴维斯·亨廷顿的期望膨胀,亨廷顿等人的社会流动受阻、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政治腐败,以及邓伟志等人的示范误导、群体摩擦、权力分散等观点。

推荐访问:农民工 综述 理论 方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