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当前社会形势下,合理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成为政府进行事务管理的关键因素,其中公共参与则成为公共政策逐渐趋于制度化、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和首要保证。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及顺利发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也会存在相关机制的不完善及公众参与度等问题,因而需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完善公共政策参与体制机制,启发人们的全新认知,从而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政治民主氛围。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41-02
  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意愿的反映,关系到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节,与公众的实际利益密不可分,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顺利发展与公众的重视和参与息息相关。但有时公众的参与诉求无法被现有管理体系接纳,那么就会对稳定的政治秩序造成混乱局面。伴随着现如今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完善促使利益格局发生一定转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的主体意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几率也逐渐成上升趋势。为此,提升公众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提升能力的同时会使国家政策更趋于民主化、法制化,使公众参与逐渐向标准化、公平化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对政府管理职能的提高及公信度的提高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重大启示。
  一、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政治民主化的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成为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的重要推手,而且成为公共政策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政府决策的制定及顺利实施指明了正确道路和方向。
  首先,公众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的中间桥梁和重要推手。现如今,公众参与已成为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实现和完善政治民主化的关键因素。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有参与国家管理事务或对国事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1]这一理论前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伴随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也在逐渐向民主化、规范化迈进,公民对于独立自主、参政议政的要求不断提升。他们甚至不再愿意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或认可政府的政策管理,也不再仅限于通过代表人去行使决策权,而是越来越多地要求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及公共事务管理当中。他们要求政府制度公开透明化,要求对公共事务享有一定的知情权,从而能够为政府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此之下,如果一个政府真正以公众的民主权利作为目标和价值取向,那么对于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就需要不断做出提高。
  其次,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作为公共政策机制得以运行的向导,就要求首先着手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主要涵盖策略的提案、制定议程的实施、结果解析、目标完成及方案的拟定评审等关键细微环节。这些环节紧密相连,在科学运行过程中也有效确保了决策的合理化、公平化,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长久性。以往在我国公共政策管理及制定过程中,理论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但在实质践行中却很难得以贯彻和落实,归根结底在于政策运行存在问题。为了有效改善不合理、无民主的政策运行机制,政府机制就应当重视公众的参与度问题,充分挖掘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真正消除过去政策议程的垄断状态,不仅使公众享有政策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而且将公众的主体地位有效凸显,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成为重要推手。
  最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在计划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利益结构划分较为单一,仅存国家、集体、个人这种单纯的结构单元。在这种单一结构的存在下,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管理及实施有着绝对的决定权,并且会依照个人、集体利益需遵从国家利益的规定,对各个价值群体关系进行协调和分配,因此,在这种利益划分相对明确的情况之下,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成型。而后市场经济的进步致使价值结构发生突变,逐渐向多元化趋势靠近。作为社会一员的个人、企业和部门等都难以避免去权衡自身利益,越来越强调自主权问题,这就需要国家政府能够兼顾并着实反映出他们的利益。因此,只有将公众参与度得到提升,使利益主体能够将个人诉求充分表达出来,增进沟通机会,达到利益均衡,才能够真正体现公众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政府决策指明正确道路和方向。
  二、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疏漏
  近些年来,尽管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公共政策制定机制运行不畅、公众自身参与度较低及实现公众参与方式、途径的单一为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进而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机制运行呈怠慢态势。一直以来,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运行模式,阻碍了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相关机制的运行和完善,决策主体的管理和实施往往容易忽略决策客体的需求,滋生傲慢心态,从而使公共政策运行过程受阻,民主决策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被排斥,并诱发出一些腐败行为;加之公众自身素质的滞后,无法第一时间掌握足够的资讯信息,对公共政策的管理和制定造成一定的局限性,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民主及评论环节出现阻力,严重影响政策的顺利完成,实施效率无法提升,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对公众参与产生质疑。
  2.公众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公众由于长时间不接触政策制定,所以会出现对政治比较生疏的现象,即使获得了制度参与的机会,政府有些部门却会冷落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对实践问题的反映及反馈,真知出现相互推脱责任,不愿主动给予公众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机会,从而严重削减了公众的关注与热情,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无奈感和失落感,从而使公众参与进取心逐渐下降。此外,公共决策的相关理论、技术及实施办法在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或多或少会有能力的限制,因此,公众参与的个人能力问题也有待提升。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 对策 制定 公众参与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