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难题:价值与科学的矛盾


  摘要: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价值偏好难题:一是来自国外的教材中的价值偏好与教材使用者的价值偏好的矛盾;二是授课教师和学生将课程相关问题过度价值化,使价值偏好与科学性相矛盾。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发现并解决价值偏好引致的难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以作者的授课体会为主要依据,谈谈对这一难题的看法及其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价值偏好;世界政治双语教学;难题;解决
  
  1.价值偏好:双语课程教学的难题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就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要求而言,求真应是第一位的,科学性乃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如果价值判断与科学性有关,则不能违背科学或缺乏科学的支持,价值判断应以科学性为依据。但人文社会科学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其中包含大量的价值判断,而且这些价值判断往往缺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依据。甚至人们时常因自己所偏爱的价值,将求真演绎成了价值宣传。由于价值观的人言人殊,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学术讨论,容易陷入比赛声音高低的价值偏好争吵。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世界政治课程中的价值成分较多,研究中所出现的价值差异或冲突问题比较突出。以研究者教学实践为例,“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价值差异或冲突问题,造成了科学与价值矛盾的困扰。
  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价值偏好问题主要表现为原版教材与教材使用者之间的价值偏好差异和二者对待科学的态度、方式的不同。
  以世界政治双语教学课程为例,研究者选用的World Politics双语教学课程教科书由美国学者拉西特(Bruce Russett)和斯塔尔(Harvey Starr)所著,[1]两位作者治学态度严谨,力求以科学精神和方式对待世界政治问题。但正如前文所言,世界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大量价值判断,World Politics课程教学中也是如此。再者,科学与价值的差异使得研究者在用科学方式处理世界政治问题时遇到困难,难以达到自然科学的精确程度。在世界政治研究中,我们使用某些证据得出某些结论,时常受到价值动因的驱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理”常常成为世界政治研究中推理的前提,这里的“理”时常包含价值成分。即使研究者力求遵循科学原则,也仍然难以避开价值判断。同时,研究者往往局限于某一价值体系,其价值判断常带有特定价值体系的特性。因此,尽管World Politics的作者并非价值观的偏激推销者,但其中仍蕴涵大量价值因素,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美国价值特性,出现了一些价值评判狭隘化、片面化或本位化的现象。我们采用的教材对世界格局、世界政治中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国家平等、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国际政治领域里的一系列价值评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种现象。关于上述情况,这里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关于人权问题,教材作者认为,现在人权已获得对国家主权的优先地位,虽然国际社会干预一国的人权事务与传统的主权观相冲突,但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国际共识,甚至成了国际新秩序的一个原则。谈到世界秩序问题,作者对西方的霸权基本上是肯定的,而对动摇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力量基本上予以否定。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仍然有待探讨的学术课题,作者虽然介绍了威权政府对经济发展有利的观点,然而却把民主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难以并存的观点说成是“恶毒的神话”[2]。
  与原版教材的价值偏好相比,中国学生的价值倾向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往往与教材著者的价值偏好不同甚至冲突。在世界政治问题上,中国学生的价值偏好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呈现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在诸如国家主权、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人权等重大世界政治问题上与教材的价值评判发生冲突。比如,谈到人权与主权问题,中国学生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谈人权只是干涉他国主权的借口。中国学生在世界政治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价值评判的关系。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是以价值评判代替科学探究,将世界政治研究过度伦理化。中国的世界政治研究水平比较落后,普及程度较低,研究者特别是大众传媒往往以价值评判方式对待世界政治问题。笔者认为,与西方世界政治研究相比,中国的世界政治研究的科学性更为缺乏,以价值评判取代科学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谈起战争与和平、世界秩序、国家间关系、全球化等世界政治重大问题,中国学生大多围绕是非曲直进行思考,求善先于、重于求真。总之,在学习、研究世界政治这门学科时,中国学生受到价值因素的严重干扰,缺乏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一门课程的教学要达到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教材本应是学生习得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来源,导师和学生理应对教材具有足够的信任。但上述价值问题却造成了教材与学生间的隔阂,甚至导致二者的对立。这样一来,价值偏好问题就成了教师在World Politics等双语教学课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2.价值偏好难题:World Politics双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
  
  原版教材与学生的价值差异甚至冲突,以及二者在对待世界政治的科学态度、方式的差异,对World Politics等双语教学课程的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对世界政治研究来说,价值因素是无法避免的,也是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世界政治研究的进步和水平的更重要体现,在于科学性的增强。对World Politics这门双语教学课程而言,也是如此。然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原版教材与学生在价值因素方面的差异、对待科学性的态度、方式的不同,不仅严重阻碍着教学过程中对价值因素的妥善处理,而且不利于科学性的增强。如果不能对价值歧见做出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就会变成价值评判的争吵过程,或者成为价值宣传的过程;如果不能改变学生过度价值化的思考方式,增强他们学习、研究世界政治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也会陷入价值评判的泥淖之中。而一旦教学过程被这样价值化,就会对World Politics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大学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双语专业课程,World Politics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呢?研究者认为,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科学知识和理论,也包括有关价值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尤其是对世界政治基本伦理的认识和信念。这门课程之所以选择双语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双语教学能够比常规的汉语教学方式更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前文已提及,中国的世界政治研究水平落后于欧美,总体而言,就像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一样,我们大学中的世界政治教学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与欧美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呢?就在该学科的科学性方面。我们选择双语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该学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陷入原版教材与学生的价值偏好之争,如果学生以过度价值化的方式对待世界政治学科,那么,教学过程显然就与World Politics双语教学课目标不相适应,当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曾给四个年级的本科生讲授这门专业课,在考察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时发现,无论是各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还是学生的个体情况,凡是教学过程中被过度价值化的世界政治问题,教学效果都存在明显欠缺,对相关课程问题的讨论,常常会脱离科学研究轨道,变成道德谴责或颂歌,甚至往往还伴随强烈的文学抒情。

推荐访问:难题 矛盾 价值 双语教学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