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首先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至90年代,这种文化关注更多地进入学术领域,在大众参与层面似乎有些沉寂。进入21世纪,对文化的关注由学术领域再次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例如,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后来有人将其付诸实践,儿童读经的学校至今一直存在。从2004年中国内地恢复公祭孔子以来,各地举办的祭孔活动、“百家讲坛”播出的《〈论语〉心得》以及随之兴起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大讲堂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11月,清华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国学院。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民间用微信社交平台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团体,不论是学习《论语》《老子》《周易》、中国历史典籍,还是西方古代经典,都十分活跃。
  这些都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都在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发展战略。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提倡力度超出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言论,不仅反映了时代需求,也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中国近代的百年发展史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从辛亥革命中国推翻封建帝制至今的100余年间,历史的走向有了新的转变。清代乾隆年间,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阮元(1764-1849)曾说:“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种文化的盛和衰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兴衰都非易事。乾嘉时代,清政府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留和继承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文献整理方面,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等。然而,清朝灭亡后,进步知识分子有点矫枉过正,他们认为打倒了封建政权,还要连传统文化一起打倒,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孰不知打倒了所谓的“孔家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就被堵塞了。辛亥革命后紧接着的是军阀战争、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坏。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几十年来常常在走下坡路。如果再不加以努力挽救和弘扬,可能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肩负着扭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艰巨任务。但是,上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坚韧意志,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去做。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说明国家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施层面加大了力度。
  第二,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道路以来的40年间,我国大体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1978-1987)、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期(1987-2007)和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科学发展期(十七大以来)。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央正式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的历史根据,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关于这一点,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提法,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从党的八大至今已61年,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全面,所以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后的生产”改成“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全面、更符合当前实际。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根据。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肩负的奋斗任务、前进方向都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在当今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而且精神文化的需要已变得十分重要。同时,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也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要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将是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
  第三,从世界范围来看,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珍贵资源。当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之后,中华民族实现了政治独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说明中华民族将走上“强起来”的道路。就世界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局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学者亨廷顿(Huntingdon)提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命题,他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以来曾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⑤也就是说,在21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不同文化主体的文化觉醒意识将大大加强。无独有偶,中国学者在20年前也指出了这一点,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里‘各美其美’,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到‘美人之美’,即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民族都对人类优秀文化做出过贡献。更高的目标则是‘美美与共’,人类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上各民族、国家的共同精神财富,达到这一步,应当是‘天下大同’時代的到来。”⑥在中华民族由富裕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民族精神,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它的外化,就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哲学基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凝聚而成的思想理论。费孝通先生讲的“各美其美”,就是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世界历史发展对中华民族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美人之美”。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就能做到“美美与共”,习近平同志将其概括为“文明互鉴”。人类最终的目标,是天下大同。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境界。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路径 优秀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