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的思考


   当今时代是政党政治的时代。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政党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政治实践的主体并积极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政党的存在必然要有相应的政党制度对其作出规范。因此,建立和完善政党制度就成为推进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政党已成为政治实践的主体,所以规范其存在的政党制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包括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政党制度受到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文化心理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世界各个国家所实行的政党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应该说,政党制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国现行的多党合作制逐渐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这一政党制度是在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在政治结构上具有其内在合理性,体现出了我国政治制度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正如我国学者萧超然、晓韦所说:“一种政治结构的建立虽然是适应社会对政治功能需要的结果,但是并不等于说结构一旦建立便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其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必须探析国际国内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寻求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化路径,对我们坚持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予以加强和完善。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符合一般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还与我国实际密切结合,对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共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其他政党制度的不同突出体现在:它是一元与多元的结合,是一种合作主导型的政党制度。具体来讲,它是在我国宪法的保障下,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结合,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结合。这种独特的政党制度之所以在我国形成,具有其特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多党合作制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主要体现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既要同其他政党展开合作,又要在合作中坚持独立性原则。“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以共同“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共产党人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评态度的权利”。
   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往往对这个国家对民主的态度和取向以及政党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民族“和”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一种“和合文化”。在对民主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国文化传统中“和”的价值理念容易使我们摒弃西方民主概念中竞争甚至对抗的价值倾向,而趋于选择合作与协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可以说,‘和谐’理念既是协商民主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为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日益发挥出其独特优势。
   三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政党理论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出发,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此后,我们党对多党合作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我国新时期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2多党合作制的实践与发展。经历了民国初年的多党制、国民党时期的一党专制及其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发展之路。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府所探索建立、其间不断进行发展完善的“三三制”政权,为新中国建立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标志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天我们中心的问题,不是什么推翻资产阶级,而是如何同他们合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多党合作受到严峻挑战,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针对党政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加强和完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如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意见和法规的颁布为促进多党合作与政协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1世界政党政治局势的新变化。冷战结束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严重挫折,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和反差。西方国家则借此对我国进行了长期的攻击和施压,并且采取各种手段在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加以渗透,企图用西方的政党制度取代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各政党内部为扩大执政基础,赢得选民选票,纷纷突破传统意识形态,不断向中间靠拢。此外,各政党为赢得选举而暂时放下意识形态纠纷,联合执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从选民一方来看,根据政党业绩和政策效果而不是意识形态来衡量一个政党,已经成为选民投票选举的基本原则。在世界政党政治国家化的新形势和背景下,如何体现出我国多党合作制的优越性,提高我国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是多党合作制面临的新课题。
   2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已日益趋于完善。而且,从整个世界政治发展局势来看,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与我国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第一,从共产党内部来看,执政党内部集中有余、民主不够,党内民主与国家领域的民主存有一定的差异,理念创新与制度建设之间有落差。第二,从党际民主来看,党际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民主党派在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第三,从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来看,虽然我国在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机制创新方面却存在不足。在参政党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等方面仍缺乏专门的文件给予参政党权利上的保障,党内的权力约束机制亟待强化。

推荐访问:合作制 新时期 完善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