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构成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摘 要:“05方案”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设置的课程体系,几门课之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要关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62-04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实质,2005年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将过去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思维方式设置的课程体系修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程(现改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目的就是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调整和整合,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推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青年和改造旧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也尤为重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3门课。教育部于1951年成立了3门课的教学研究指导组;1953年在3门课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马列主义基础”,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4年教育部根据工、农、医科的专修科特点规定工、农、医科的二年制专修科;从1954年至1955年起,停设“马列主义基础”,改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开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58年规定任何类型的高等院校(二年制的专修科除外),一律开设“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门政治课。1961年根据1957年以来存在的课堂和教学内容不稳定,没有教科书、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客观需求、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贫乏等问题,教育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根据文理科、专科的不同特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设置了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和“形势和任务”两门课程;文科专业设“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工、农、医各专业和艺术、体育院校一般设“中共党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两门课程,专科学校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1门。“形势和任务”课程为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程。
  1978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教育。根据这一精神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86年开设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课程。1987年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1993年提出加强“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1995年四年制的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国革命历史”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教育”课程。1998年的课程设置对专科的规定:两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程,三年制专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专科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对本科的规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可以说“98方案”还是板块式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模式,在本科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而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使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板块是思维方式也反映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对待中,设立“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程,看似全面但割裂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有机联系,容易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设立将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对立的领域,忽略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也难以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
  2005年彻底突破了板块式的思维方式将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其基本精神和根本特征就是整体性,一方面要从理论层面上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从实践层面上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展示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2005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这样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精神实质成为贯穿于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从而使整个课程设置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推荐访问:整体性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