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二五”面临的战略机遇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外经济形势,分析了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效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
  【关键词】 改革;创新;体制;因素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是我们抓住和用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一、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消长明显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明显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把握“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但是已经步入较为明显的复苏通道
  由于国际市场流动性上升,再加上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世界经济运行仍然潜藏着不少风险和挑战。新的金融风险还在积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明显,美元贬值将直接损害各国美元资产的安全;南北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国际市场震荡频繁。主要货币汇率、主要股市剧烈震荡,原油、铜、铁矿石等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一些发展中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需求量很大,但是并无价格主导权,容易受制与人。
  2、全球经济加快转型,但是发展模式转型将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消费、东亚生产”的分工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改变过度依赖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大幅增加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政府扶持重振实体经济和发展新兴产业,并大力扩大出口。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大幅收缩。发展中国家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市场,又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和争取新兴市场空间,调整压力明显加大。但是不同发展模式与各国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相联系,具有内在稳定性和路径依赖型。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模式转型形成外部推动力,但是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3、抢占新制高点的竞争加剧,孕育新科技革命的因素增多
  国际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缺乏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绿色新政,把低碳技术和绿色能源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领头羊。虽然绿色新政面临技术、成本、体制等诸多制约,尚不具备信息网络技术革命曾经显示的巨大威力,但是一旦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并形成新的产业技术标准,就将成为主导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
  4、全球治理结构变更更加紧迫,围绕金融体制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博弈加剧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以20国集团伦敦峰会为标志,加快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拉开序幕,在强化金融监管、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等方面将展开一系列调整。发达国家通过让渡部分权力,将新兴市场国家纳入现行体系为其分担责任但又不愿其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全球治理结构调整将在各国斗争和妥协中艰难推进。同时,国际社会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目标和约束机制的斗争更加激烈。
  5、我国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临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
  外部需求增长放缓,国际分工体系重新调整。美国商务部宣布,2011年6月的消费者开支环比下降0.2%,个人收入环比增长0.1%。这是两年来美国消费者首次削减开支。外部压力明显加大,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投资摩擦趋于常态化,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更加紧迫。
  二、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增长态势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改变,但是支撑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条件正在发生变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速,进入一个较长的次高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会出现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国内不利因素主要有4个:
  一是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过去3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但是,“人口红利”正在进入拐点时期,从农民工中青壮年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看,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趋势正在显现,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逐步减弱,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二是高储蓄率可能发生调整。储蓄和人口年龄结构有很大关系,老龄人口比例越大动用储蓄的人就越多,能够储蓄的人减少,全社会储蓄率就会下降。同时,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的预防性储蓄会有所下降。据测算,2015年储蓄率将比2009年下降,以后将加快下降。
  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难度明显加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除去资本形成和劳动力贡献外,由科技进步、人力资本、体制创新等因素形成的贡献。随着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难度加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放缓,保持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趋势难度明显加大。近年来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如果不能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就难以持续增长。
  四是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持续强化。过去30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分不开。今后,随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将明显增大。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高速增长后,势必要有一个减速或者调整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储蓄率逐步下调,资本和劳动力增速放缓,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升,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可能难以避免。
  国内有利因素如下:
  一是人口多,消费水平低,国内市场成长加快。据瑞士信贷银行研究报告预测:中国2006年消费额仅占全球消费总额的5.4%,与意大利相当,大大低于美国42%的比重,也低于日本11.1%、德国7.3%和英国6.6%的比重;到2015年中国将上升到14.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二是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经济增长空间大。低成本优势可以通过国内产业转移而继续保持,而要素结构多层次性又决定了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具备建立新优势的能力。
  三是科技教育投入大幅提升。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可以部分抵消资本和劳动力增速放缓,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2012年将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
  四是体制创新力度加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和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培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放宽民营资本行业和市场准入,经济发展活力将持续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明显提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综合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可以判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效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新昌,男,西安美术学院教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花鸟画院研究员.
  
  

推荐访问:机遇 解读 二五 面临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