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摘要:面对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利益复杂化,部分高校教师逐渐迷失了方向,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等特征。这些被歪曲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造成了高校师德失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应通过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力度、健全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提高高校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的努力,推进高校师德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师德建设 师德意识 师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30-03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教师通过文化的传播保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通过知识的传承培养着人的劳动能力,通过科学研究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教学活动指导着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自身敦品励学的品行促进着学生的道德进步。因此,教师是人类崇高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而教师优劣,系于师德。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这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高校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示范性、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观、品德作风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德育状况及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1]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强师德建设,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塑造高校的教师形象,提高高校的社会声望,增强凝聚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的教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促进高校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教师的劳动异于一般性职业劳动,其劳动对象是发展中的人。教师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尚的师德乃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因此,加强师德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中,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2]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风,教风与学风都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高校教师若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现代教学技法等良好的教风,去影响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学风,必然会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局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不断增长知识才干,增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聪明才智。因此,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而发奋学习。
  二、目前高校师德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德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讲,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面对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利益复杂化,部分教师逐渐迷失了对理想与事业执著追求的方向,人生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倾斜,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等特征。价值观决定着人的思想观念,进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他们的价值观歪曲了,这些被歪曲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造成了高校师德失范,使得高校师德文化中出现了浊流。高校师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理想信念的弱化。理想是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有的教师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在物质诱惑面前失去了信念。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更多采用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
  2.敬业精神的缺失。所谓敬业,即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然而,面对充满利益诱惑的社会,部分教师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眼前实惠和个人利益,过于关心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仅仅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未把它看做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师道尊严就悄无声息地淹没于功利的思量与追逐之中。
  3.师表意识的淡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使教师越来越关注自身今后的生存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出了偏差,过于追求功利与实惠,轻自我价值实现。
  4.学术研究的功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知识的产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高等学校大多以科研成果论英雄了。在科研成果决定一切的指挥棒下,校园开始躁动不安,教师们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搞科研上,学术也更加功利化。
  (二)师德失范的成因
  1.高校教师生存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正承受着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生存状况日趋恶化。
  (1)工作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改革,近年我国高校持续迅猛的扩招,一方面,在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教师增长缓慢,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日显单薄。这势必造成高校教师工作量和学生管理难度成倍增加。高校教师承担学校严格规定的周课时工作量规定外,还面临着沉重的科研压力。
  (2)经济压力。近年来,高校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但工作繁重,付出多、压力大,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高校教师依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这种局面,不仅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外流。
  (3)心理压力。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理念侵入高等教育各种领域,这必然引起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产生高校教师社会角色冲突,面临巨大心理压力。中国高校教师以往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社会精英,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但是在高等教育实行市场化改革这个势不可挡的进程中,高校教师一方面被经济管理法则还原为“打工者”;另一方面被市场法则还原为知识交易的“卖方”。传统“师道尊严”的根基正在被一点点掏空。有人指出,学生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产生出一种超然的优越的唯我独尊心理,这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势必对高校教师精神产生剧烈撞击。

推荐访问:新时期 高校 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