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


  摘要:所谓道德教育俗称“德育。”在古代的时候将这种教育称作“教化。”通俗的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说起传统的道德教育人们往往就会想到一些冗杂的礼仪形式,但是其实礼仪知识其中的一部分。传统的道德教育还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就将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来看待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从中找出现在可以借鉴的东西,对现代德育的具有启示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哲学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国人在不断地道德教育实践和对道德教育中的规律总结出来的。从古代来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并且是相当具有我国传统色彩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这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在世界道德教育范围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借鉴意义的。并且现代的很多有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都是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为依据的。在现代来说,还是具有非常鲜活的生命力的,对于建设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研究和分析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我们现代各大高校创新和改进道德教育方法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一、“德教为先”的重要教育理念对现代的教育启示
  所谓的“德教为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在社会政治教育中,在道德教育与政府法令中要优先选择德教。第二,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在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要优先进行道德教育。在古文《礼记.学记》中就曾经说过“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着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道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君王在治理朝政的时候,如果有百姓犯法的话,你用刑罚来惩罚它,可以让百姓不再犯错,但是不能让他真正的惭愧,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儿。如果用道德和礼节来约束他的话,就可以让他产生羞耻之心,从而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错误在哪儿,就能保证以后不再犯错。在古代有很多的思想都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将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这也为现代高校德育建设起到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在大学里面很多的同学都将找到好工作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很多的高校已经变成了一座专门培训工作人员的工厂,从而就会忽视到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德育工作方面就会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很多的高校里,对于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非常偏激的程度,在对于专业课程上的工作投入,要远远超过在德育上的投入。无论是从经济、人力、物力、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说,都是如此。因此就会让一部分同学造成高学历低素质的情况。从学校的教师方面来说,有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領导和辅导员的事情,自己不必顾及到。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就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缺乏对学生德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很多的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工作都是一种应付式的行为。不能将道德教育长期的进行下去,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就起到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中应该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将知识文化教育放在第二位。要一直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要将“立德”工作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一定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人才。
  二、“修身为本”的思想修养,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古代传统教育将德教看作是要让人们心中有道德自觉,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完善个人的品格,就是让德教得到体现,从而才能让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古代的各个学派都十分的重视德教,特别是儒家学派对于自身修养的提高提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解释。“修身为本”就是儒家对于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的阐释。“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将自己的修养提高之后,才能让家人安定快乐,才能使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
  在现在的高校教育中,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以及做法都太片面了,没有完全的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德教育才是使人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方式。片面的道德教育就会使得最终的道德教育出现过于理论化的现象,而忽视了实践的意义。导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更好的得到培养,与社会所需要的高品质的人才的要求不相符。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系统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外部的环境的影响从而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内心。要做到这样就需要老师或者学校领导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教育者本身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占到主体的地位,要相信学生是可以成为一个具有高品格、高素质的人。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对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在知行观上,中国的思想家们一直都是强调知行合一。知和行不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做到知行合一,两者不能缺少了其中一个,之不可不行,行也不可不知。王夫之就曾说过:“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故相资以互用;则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不仅仅要“听其言”更应该要“观其行”。同样的判定一个人的道德标准的高低不仅仅要看他具有多少的道德理论知识,更要看他是否能够根据道德的理论准则去付诸于实践,做到“言必行,行必信”,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在现代的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对道德教育的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很多的学校都将文化教育的方式应用到道德教育中来。因此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应该看重“知”。知道什么是道德教育,知道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要界定清楚,不能将道德教育过分的理论化,从而忽视了“行”。在道德教育中要加大实践的力度,不能忽视同学之间相处时的道德教育,实践才能让道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哈什,约翰·米勒,格林·菲尔丁合著,等.道德教育模式[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2]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 (1):39-44.
  [3]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1-4.
  [4]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 (19):16-18.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 看待 思维 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