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空巢”析议: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 要:当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更多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养老需求等,对于家庭空巢化呈现的一些新特征、新趋势还较少关注。笔者认为,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新空巢家庭”这一新型家庭类型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还有待从深层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与回应,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对此进行理论分析、诠释,并针对其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巢家庭 独生子女 社区照顾
  以往论及“空巢家庭”,我们往往首先想到一些无子女或不与子女同住的年迈老人,学界针对空巢家庭的讨论与研究也大多集中于空巢老人这一独特群体。而今,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空巢家庭”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新特征与问题,尤其是空巢家庭的低龄化趋向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并进行深刻探讨。
  一、 “四十空巢”:中年空巢家庭及其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2016年初“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历经30余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催生了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据统计,2005年,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以上独生子女,2010年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达1.45亿人,2015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至1.76亿。当前,将近40年的人口生育政策引导下诞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将要进入不惑之年,第二代独生子女正处于求学、即将就业的高峰期。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城乡流动加快、青少年外出求学、就业的选择机会增多,“独二代”的父母们不得不较早过上与子女分离的空巢生活。中年空巢家庭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使得“剩爸剩妈”们的问题也开始集中凸现。
  新时代,空巢家庭的低龄化使得其与以往空巢家庭在进入空巢期时间、经历空巢期阶段、家庭构成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在此做了以下归纳:
  一是心理调适的需求高度集中。空巢家庭低龄化的到来,使得这些才进入中年就经历第二次空巢的夫妇长时间内处于心理调适阶段,照顾双方父母的责任,对于子女的挂念及担忧让他们在精神与心理上不堪重负,孤獨、抑郁、分离焦虑这些负面情绪成为其情绪体验中的主要内容,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是空巢期在时间维度上的线性延展。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经历了与父母分离的空巢家庭体验;作为父母,他们正在或即将面临与子女分离的考验。在人生的大部分阶段,他们都处于“空巢”期,甚至因此提前进入老年期。
  三是家庭结构趋于刚性,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不管是在原生家庭(父母的家庭)还是新生家庭(自己的家庭)中,均是由核心家庭直接转变为空巢家庭,家庭结构在转型变迁的过程中缺乏一定弹性,由此导致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系统极为薄弱,在面临养老以及一些突发事件时更加力不从心。
  四是在家庭成员关系方面,这部分人群在空巢家庭中既是子女,同时也是父母,家庭场域中的角色冲突、夫妻冲突、代际冲突或将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中年空巢家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学者从多方面进行审视,从深层分析其原因,以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路径。
  二、 原因分析
  (一)社会学维度的剖析
  1.生育意愿较低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未来10年,“我国22岁至29岁的生育旺盛期的女性将萎缩42%”,妇女婚育年龄不断推后,选择不育的妇女数量也逐年增多。尽管国家层面于2016年初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然而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与出生率双双下降。这进一步说明,二胎政策的实施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生育意愿低、独生子女数量基数大仍旧是新空巢家庭大量滋生的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温床。可以预计,未来数十年内,由此导致的中年空巢家庭数量也会持续增多。
  2.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也日益核心化、多样化,置身其中的个人也呈现原子化特征。在城市,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设施为城市居民的“双城生活”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周末夫妻”不再是屏幕上电视剧里的故事而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纳;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寄居在城市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儿童和老人被留守在缺乏亲人照料及心理慰藉的乡村。在此意义上,家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而是成为一种频繁流动的、情感联接松散的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家庭空巢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的应然结果。
  (二)心理维度剖析
  不可否认,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空巢化也适应了人们的某种需求,例如住房改善、独立生活、改善生活质量的诉求等。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对北京地区192户家庭的己婚子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与父母同住;另据对北京587位市民的调查发现,如果有足够的住房,90%以上的年轻人希望独立门户与老人分开住,而且这不仅仅只是年轻人的意愿,同时也是老人的意愿。就此而言,新空巢家庭的出现是个体为满足其心理诉求、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直接表现。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逐渐普及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开发设计,使得每个个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可能。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讯手段的发达拉近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可以借助于传播载体得以传达、扩散,人和人之间可以不必通过“face-to-face”的途径便可以高效率地达成目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更加注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和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因此更倾向于通过诸如“以车代步”的捷径来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与自由空间。中老年人的传统格调与年轻一代的标新立异无形之中成为家庭代际之间交流沟通的一道屏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能够拥有独立空间,在生活、工作双重重负压迫下的中年人也自然希翼在属于自己的天地获得喘息。可以说,这种主动建构的“空巢”对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一定益处的。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如果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家庭组织的整合功能而一味追求个体个性层面的满足,这也是不可取的,很有可能造成如前文所述的亲情淡漠、冲突剧烈等问题。

推荐访问:成因 对策 中年 空巢 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