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以化国体


  摘 要:舜帝的德教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解决我国德育面临的问题、构建新的道德文化、促进教育的本质回归,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舜帝;德教思想;价值
  
  舜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世称之为“舜帝”。《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变爱后妻子,常欲杀舜,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面对父亲、后母和弟弟的迫害,“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舜一方面用自己的智慧避开了家人对他的伤害,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教育家人。长大后,为人和善,“舜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于窳。”舜为帝以后,“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举用贤达之人,赏罚分明,天下太平。
  据此,后人将舜帝认定为我国道德文明的始祖,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舜文化中突出的内涵首先在于倡导孝道和宽容,使社会的基本的单位家庭得以和谐。我认为可以将舜帝的德教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理道德。(2)互济互助的社会道德。(3)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4)举贤惩恶,唯德唯才的政治道德。
  那么,在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舜帝的德教思想是否可以引入当代道德教育体系之中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舜帝德教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当代德育的重要资源
  
  如前所述,舜帝虽然生活在中国早期的部落社会时期,但是在舜帝的德教思想已经包含了家族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等等方面,是一个较为完备的社会道德体系,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来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独特资源。
  例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伦理道德,不仅为后世所继承,而且今天来看,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中华民族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这些美德已超越时代范围,有着永恒的魅力。其次,今天我们强调弘扬舜帝倡导的伦理道德,还有特殊的背景:一是部分人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情关系日渐增多,甚至是重婚纳妾、卖淫嫖娼等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夫妻关系中,情感与义务的矛盾加剧,金钱纠纷、桃色纠纷在增多,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二是随着家庭人际关系和相互责任的淡化,一些家庭代际关系失衡。娇惯溺爱子女,冷淡甚至遗弃老人的问题严重。三是部分青年尤其是女性择偶观念错位。她们愿意嫁给有钱的男人,更屈就于金钱、物质等,而把人品、感情等位移其后。将改变人生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找一个有钱男人身上,有的女青年甚至甘当男人的“二奶”、“情妇”,她们认为:“干的好,不如嫁的好”,依附于男人,而不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是家庭暴力增多。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夫权思想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社会冷漠态度,导致女性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市场经济本身的负效应、西方社会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和渗透等因素之外,长期以来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导致家庭伦理道德文化的负面因素及负面效应滋长和加剧的重要原因。
  对于包含舜帝德教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道德在解决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以后的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美国公理会教教士明恩溥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在别的民族还在仰仗物质力量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依靠道德力量了”,“一想到中国的道德从古到今对民众产生的神奇的约束力,无不肃然起敬。”
  因此,挖掘舜帝德教思想里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完善具有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
  
  范英先生曾指出:“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从真空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根深蒂固的大本源,不可能加以全面否定。” 美国尽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支持传统美德教育的势力是非常壮大,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美国课堂道德教育的主导导。纵观世界各国,不少专家学者都意识到在社会大背景下,批判地继承传统价值观念,并使之成为现代化社会教育的智慧资源,对于推进当代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
  以舜德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积淀而成,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所蕴涵的很多道德原则和范畴具有了超时空、超民族的品质。她的博大精深,及其中蕴涵的普遍价值为世界所认知。韩国、新加坡等发展飞速的国家,都很高调地将儒家伦理编成德育教材,中国已经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
  我们不否认,舜德文化有其历史时代的局限性,但它的基本精神、思想和原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当前,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八荣八耻”的倡导,其内容属于社会主义道德德体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智慧的结晶,是对传统道德文化批判、继承和发展。因此,将舜德文化引入当代德育之中,对于青少年荣辱观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是通过文化来育人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实质就是“人化”,即“化人”,教化人,熏陶人。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文化传承和熏陶,可以使受教育者体会道德背后的价值意蕴。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过于关注“智力教育”,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挖掘个体的内在潜力和人的个性的完善,使教育出现了偏差。这种以升学为目的,以培养“龙凤”为最高目标的教育机制使教育蜕变成培养工具,必然会使培养的人成为人格不健全的“残疾人”。将包含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舜德文化纳入家庭教育,坚持以开发“人”的潜能、德智并重、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现代公民为目标,有助于消除应试教育观对我国教育的扭曲和误导,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4.有利于德育系统的整合与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惑:德育工作难做,实效性欠佳、甚至负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分强调了德育为经济和上层建筑服务的职能,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要;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协调也是重要的原因。视德育仅仅是德育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事,忽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环境育人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调整思路,寻找德育最有效方式。有的学者指出了健全德育系统的重要性,有的德育专家提出隐性德育策略,这种了无痕迹的德育叫以透过文化的引导来实现。舜帝的道德教育,虽然没有今天完善的系统,但十分协调和有效。舜帝的德教方式,特别注重为教者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来感动人、感染人、感化人,是对隐性教育的最好诠释。
  总之,加强对舜帝德教思想的研究,将其合理的积极因素,以合适的方式引入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无疑将促进德育理念的转变和德育手段的改革,提高德育质量。
  
  5.有利于创新德育方式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上,德育工作就是带着强制性的简单教育。通常用“不能做什么”或“只要做到什么”来指导、控制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学生对于这种被动的接受式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结果是常常是有检查和没检查不一样,老师在与不在不一样,要求是强的,但内化却是弱的。
  在舜帝的德教思想中,不单注重道德规范的宣讲灌输,“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而且,也有其它多样化的形式,如注重德育主体的实践与参与,修德过程的内省与体验,为教者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重视道德环境的感化作用等等。这种德育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德育方式上的客体化与主体化、刚性化与柔性化、显性化与隐性化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改变当前德育工作中单一化、强制化、刚性化、低效化的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第2版
  [2]文玉.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综述[J] 中华文化论坛 2005(4)
  [3](美)明恩溥著.秦悦译.中国人的素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范 英主编.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
  [5]张继缅著.中华儒学精髓.[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莫顺斌,1964-,男,湖南江华人,瑶族,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海南大学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推荐访问:明德 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