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青少年网络舆情特征及应对策略分析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dqb/xdqb201505/xdqb20150529-1-l.jpg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舆情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变得甚为复杂,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分析青少年网络舆情的个性特征及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DOl: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29
  (中图分类号] 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5-0146-03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d2.0时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的交流方式中,微博大行其道,微信也异军突起,向我们宣告了“微时代”的到来。新浪CEO曹国伟称,截至2012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5.03亿,增长73%。2012年12月,日均活跃用户数在4620万,同比增长82%,其中有75%的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微博。微信因其方便、快捷、时尚等原因,受到很多手机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的钟爱,其也被称为“移动互联网船票”。2013年4月底,微信用户已达4亿,在实现第4亿用户的时候,费时仅105天,平均每天增速为95.23万/人。“微时代”来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生活成为当代青少年的重要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舆情也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逐步向“掌上舆论场”转变。
  1 “微时代”青少年网络舆情的特征
  青少年网络舆情就是青少年网民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言论、情绪、态度等的集合。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其中10-3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4.49亿。随着青少年网民群体的逐步扩大,青少年的网络舆情传播除了具备交互性、即时性等普性特征外,“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独特性愈加明显。
  1.1 舆情内容的“多元化”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独立平台,摆脱了传统交流渠道的束缚,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这与青少年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崇尚自我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在这个自由而隐匿的平台上青少年可以畅所欲言,年龄、学历、年级、性别等身份特征对于这种交流方式的影响很小。另外,这个平台未对用户提出过高的技术性要求,只要下载相关软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支持多平台运作,“草根性”特征使得这种交流方式一经出现就受到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和使用。青少年在这一交流平台上关注、讨论甚至是参与的事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及朋友圈内的热点事件,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I.I.I 国内外的热点问题
  包括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经济政策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民生问题等。因为青少年这一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缺少影响政治决策的权力和资源,而在网络这个由他们领导和掌控的世界里可以找到影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方式——网络舆论。而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教育理念贯彻的滞后性等问题也导致很多青少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他们把网络作为表达政治诉求、追求生活理想、参与社会问题的主要渠道。
  1.1.2 突发性、偶然性问题
  这些事件具有强烈的震撼性和不可预知性,而青少年好奇及猎奇心理强,及对这类事件进行关注,进而引起讨论,形成网络事件。这类事件的冲击性是最大的,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
  1.1.3 青少年自身的问题
  如家庭、恋爱、婚姻、教育、心理等与青少年群体休戚相关的问题都容易引起共鸣,形成网络舆情。这类问题是覆盖面最广的问题,青少年会把其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微方式”即时即地地传播到网络之上与大家分享、探讨甚至是争论。这些问题看似平常,但如若处理不好,青少年耳濡目染,会影响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
  1.2 舆情传播的“情绪性”
  青少年是“微内容”传播的主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终端设备成为青少年生产和发布个人思想、感情、观念等“碎片化”信息形态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情绪性”舆论是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变化性极强。青少年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渴望刺激,容易冒险,而离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容易造成青少年价值的迷失和价值取向的泛化。某些错误的观点容易形成意见气候,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舆论的“从众”特性很对青少年的心理形成压力,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网络舆情传播的“情绪化”特征增大,非理性共鸣增强,并通过网络蔓延,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可能变成谣言。
  1.3 舆情扩散的“裂变式”
  微信、微博等微内容的传播改变了信息产生、加工和传播的方式,使其既具有本体属性,又具有行为属性,如图1所示,本体属性表现为微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如微信传播中信息本身的内容、传播的时间、微信的发出者、接收者等属性。而行为属性则是用户对该“微”内容加工、传播、访问的行为和状态。如微博的被转载、被评论、被回复或被删除等。随着“微行为”的逐步增多,各种微内容的使用率和关注度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信息的价值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当一条微博内容被青少年所崇拜的名人、权威等意见领袖转发或评论后,其信息价值将得到几何倍增,众多陌生人群可以彼此以“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根据个人喜好随意传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对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和加工,这就使得众多的微内容进行裂变式扩散。青少年零星的、孤立的网络表达通过微传播得到进一步扩散,从一点辐射到多点,出现更大的“扩散效应”。

推荐访问:舆情 青少年网络 特征 应对策略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