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村——游子永远的话题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区的华侨新村,是老城区唯存的一块“别墅”式生活街区,它经历了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即便昔日的繁华不再,却至今依然素雅可人。
  
  (一)
  
  在“老漳州”的记忆中,侨村(漳州人对华侨新村的简称)是由那个叫做“西姑池”的池塘,和环绕于四周的那些具有南洋风格的老别墅组成的。
  在闽南话里,漳州人将属于海外的地区称为“番边”,生活在“番边”的人就叫做“番仔”。而如果是归国华侨,就称为“番边过来的”。这些南洋风格的小别墅,至今仍宣扬着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安逸、浪漫、典雅。无论是那镶嵌着玻璃珠的瓷地板砖,或者充满中东情调的铁窗花,都还镌刻着“老漳州”们儿时对于舒适生活的向往。
  其实,在今人看来,侨村的老别墅显得很普通,甚至有些陈旧,但仍然带着一丝丝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甚至值得尊敬。
  侨村的美丽是需要发现的。如今,它躲在繁华街市的一隅,令许多红男绿女经常与它擦肩而过。只有一些喜欢泡功夫茶的人,来这里打打牌,天南地北地侃上半天。置身于侨村,就犹如置身于一个花香满庭、林木葱郁的庄园。闽南季节不甚分明的气候,让这里常年充斥着一种可以让人容忍的散漫。尤其在每年的七八月间,一棵棵火红的凤凰树红得令人惊诧、令人眩晕,令人不由自主地突然激情满怀。
  侨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那个百废待兴的岁月。也许人们还依稀记得陈冲主演的那部影片——《海外赤子》中那些感人的情景。当年,政府鼓励海外侨胞归国投资兴业,祖国那一声声深情的召唤,勾起了无数海外游子的浓浓乡愁。在著名的侨乡漳州也不例外。从1956年开始,随着第一位海外游子的归来,碧绿西姑池水从此氤氲着暖暖的亲情。在此后的10年中,散居南洋诸岛及世界各地的50多个家庭,扶老携幼,在经历了三番五次的雨打风吹之后,终于相聚在西姑池边。从此,乡关不再遥远,暮鼓不再苍凉。西姑池水倒影着参天的古榕,榕须牵引着团圆的笑声和“家”的渴盼。缓缓中,西姑池的栏杆旁多了一对对甜蜜的情侣,林荫道下行走着颐养天年的老人,一群群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在这里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当年,这里还作为拍照的绝好景地,照片后那一幢幢白色的别墅群,寄寓着对富庶生活的期望,和对于日子简单质朴的诉求。
  
  (二)
  
  时光追溯到1956年。当时,漳州籍的归国华侨林开德先生等一些侨胞向当地政府建议构筑一方让归国华侨安居乐业的地方,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于是,在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西姑池潋滟的水光和城壕屹立的参天古榕,见证了这座家园的从无到有。
  林开德先生当年居住在华侨新村13号别墅。这位当年在印尼巨港市创业的商界名贾,听说新中国成立后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便举家迁回祖国。从此,故乡的侨务工作便成了他的新事业的开始。林开德的儿子林邵强介绍说:“当时我们全家都住在印尼。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听说家乡漳州发生了很大变化,便决定带我们回国。”
  1952年,林开德先生一家经过一番辗转,终于踏上了故土。刚回来的时候,因为生意上的事,全家暂时居住在广州。一段时间后,林开德父母因为思乡心切,坚持要回到近在咫尺的故乡漳州。这个想法得到了林开德的理解。故园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一家人感到万分欣慰,他们纷纷写信给在国外的漳州籍亲友,向他们介绍故乡的情形。到了1955年,林开德的一些印尼朋友回国观光。其中,一位叫林永木的华侨告诉林开德,当时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已经分别建造了“华侨新村”。漳州为何不效仿呢?这样有利于侨胞的生活规划,也有利于家乡的建设。这个主意让林开德正中下怀,于是,他立即向当时的市政府提议,并很快得到响应。
  随后,市政府决定由当时的漳州市人委会牵头,在很短的时间内,成立由建设局、房管局、市侨联组建的“华侨新村筹建领导小组”。经过两个月时间的认真选址,在城濠与县后街之间划出一块74亩的荒地,由市侨联统筹规划。从1956年到1967年,历经11年,54栋充满浓郁南洋风格的别墅群,相继在西姑池边拔地而起。从此,散居南洋诸岛的侨胞,扶老携幼,带着一颗颗历经雨打风吹的心,相聚于侨村;从此,乡关不再遥远,暮鼓不再苍凉;从此,黄昏的西姑池,倒影着情侣的窃窃私语,林荫道踽行着看惯世态炎凉的老人,那些“解放”了的年轻人,在这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三)
  
  在华侨新村1号的侨联大楼,保存着厚厚一叠当初建造华侨新村文史档案。档案上显示:“在漳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漳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负责指导新村的建设事宜;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确定在本市西姑池为新村地址。新村用地面积有八万平方米,由政府拨给长期使用。华侨新建房屋优待免征房地产税五年。五年之后,由华侨负责照章纳税。1956年正式成立漳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推选林开德为主任。”
  华侨新村的落成,在古老的漳州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时的侨村,有着全城最特立独行的美感,垂柳依依的西姑池畔,矗立着一盏盏精巧别致的欧式路灯。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来探个究竟,还请来照相师傅拍照留念(当时相机还是奢侈品)。母亲保存着两张年轻时的照片:一张是神色得意地“站”在西姑池里;另外一张是“四个”她,分别立于一幢漂亮别墅的各个角落……。侨村,寄寓着布衣庶民骨子里对舒适生活的奢望。这个带着异国风情的建筑群,在市民的眼里是那样别具一格。
  华侨新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记录着林开德和一群爱国人士将商业智慧演化成经营侨村的实际点滴。如今,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华侨新村13号别墅的大门柱上镶嵌的两只和平鸽,依然忠诚地守护着草木葱茏的庭院。那展翅欲飞的姿态,经久不息地诉说着每一位归国游子的欢欣。
  如今,当年的侨眷们有的已故去,有的早已散居各方,曾经争芳斗艳的院落,青苔下覆盖的是淡淡的落寞与忧伤。凤凰树花开花谢,西姑池水消了又涨。在改革开放号角的催促下,侨村匆匆地告别了她的花样年华,将日子摇曳成落英,以另一种懒散的姿态延续。
  庭院何其深?温情尚可寻。秋风里,西姑水吹起一池褶皱,沉淀下已不再年轻的笑声。只是,昔日的家园,在旅居海外的游子的梦乡里,却永远不会老去。
  
  (雯艺)

推荐访问:游子 话题 永远 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