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利玛窦墓


  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人都知道,二环路周边是属于非常繁华热闹的区域,人多车也多。在西二环官园桥西侧约6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公交站,站名叫“三塔寺”,车站的路南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这里之前的大门口挂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牌子,现在在大门的另一侧还竖立着“北京行政学院”的牌子,是北京市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培养党务和行政干部的学府。由于不对外开放,所以园内显得很安静,但让你想象不到的是,这里却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故事和精美西方建筑的“静”地。
  我有幸多次来到市委党校,才知道这里不单有着不少现代建筑物,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洋味儿十足的建筑和肃穆、精致的墓群。
  走进学院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一座红色的高层建筑,这就是市委党校的主楼。在主楼的两边和南侧坐落着20来栋建筑物,学院中央是一片的花园式绿化带,高耸的杨树遮天蔽日、枝繁叶茂,绿地上青草茵茵、花繁锦簇。深秋时节,校园里的银杏树金黄灿烂,异常美丽;到了初冬,那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已是硕果累累,黄橙橙的柿子个个如拳头般大小,挂满了树枝。
  利玛窦墓群的故事
  在离党校主楼南侧几十米远茂密的绿树丛中,有一处墓葬群,从陵墓外的铜质铭上可以得知,这里安葬着一些外国人。从外面看,墓葬群有灰色的围墙围着,大门上还有“铁将军”把着门,你只能隔着铁栅栏门看到里面静卧在树荫中的座座墓碑。墓群分为紧挨着的东西两部分,西边那座面积比较小,里面只有3个大墓,汉白玉的墓碑个头高大、碑文碑额雕刻精美,分别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墓穴。紧邻着东边的墓葬群面积比较大,是其他传教士的墓穴。据资料记载这里共保存有传教士墓碑63通。
  三位著名传教士的简要情况是这样的: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并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和数学等知识,对普及科学知识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这些卓著的功绩,利玛窦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经皇帝允许在中国领土安葬的外国人。
  汤若望,耶稣会传教士,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闯王、清等三个朝代。他继承了利玛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延用的农历就是由其编写并被古人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的。雍正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汤安葬于利马窦墓旁。他的主要成就是将伽利略的《远镜说》译成中文。
  南怀仁,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康熙八年(1669),为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奏请制造六件大型观象台天文仪器(现存观象台)。精通历法,撰写了《康熙永年历法》32卷,可预推数千年后年历。并奉旨铸造了火炮320门,深得康熙帝器重。
  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开始筹建,看中了这处距离市区不远而又安静的地方。据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老同志回忆,当时,有关人员为此请示了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处,而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处则直接请示了国务院,最终,周恩来总理亲自做出决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3位尊重中国人民传统习惯并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较大贡献的耶稣会士的墓地仍在原址保留,而其他传教士的遗骨及墓碑则迁至海淀区西北旺乡新辟的16亩墓地内。
  直至1966年以前,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3人的墓地,还是北京市文物局管理的受保护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避免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的墓碑遭到破坏,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工作人员将利玛窦等人的墓碑深埋地下,墓碑就这样被保护起来了。
  墓地经历过两次扩建。首次扩建是在1984年。由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委党校合作,在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墓园东侧修建一新院,并将1901年由清政府嵌入马尾沟教堂外墙,后散落在校园里的另外60通石碑重新竖立并保护起来。同年5月24日“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扩建是在1993年,由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出资,将位于党校南墙的原栅栏墓地南门向北移动158.4米,放置在利玛窦墓碑的南面。至此,原“栅栏墓地”遗存的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因墓地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及历史文物的珍贵性,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将“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除墓地以外,原“山字楼”和“口字楼”也受到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形成一处独具特色的文物群,成为北京市文化遗产的有机内容之一。
  墓园现存的63通墓碑,既是百年以上的珍贵文物,也是中西合璧的艺术作品。碑首大多刻有蟠龙,遒劲有力;碑额处刻有十字架、HIS(耶稣名字的缩写)、三颗钉(喻指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三颗钉子)等西方宗教的标志性图案;碑身上刻有用汉文和拉丁文合璧书写的墓志铭,包括姓名、名号、年龄、国籍、官职、来华年代、死亡日期等,个别碑身上还刻有汉、满、拉丁三种文字,有的还刻有上谕和圣旨等;碑座上则刻有灵兽、山涯、海洋、祥云、瑞草、仙花等图案,造型精美,生动传神。此外,还有“耻辱碑”、石羊、石雕宝瓶、石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明末清初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青石无言,但一尊尊青石刻就的石碑却凝聚了历史的沧桑,成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们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外国友人平等交往、友好相处的展示,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开明政策。在墓地南侧和西南侧呈现灰色调的“口字楼”、“山字楼”,则证明了当时基督教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展示了西洋教派建筑的科学性、实用性。

推荐访问:探访 利玛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