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以广大党员作为党的建设的主体,以改革和完善党内制度作为根本,以健全党的领导体制为关键,以国外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作为可资借鉴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改革创新精神;党的建设;主体;制度;领导体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2-0004-05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向全党提出了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的路径选择问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路径选择之一: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部分,因此,必须把党的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进行谋划、布局和实施。就是说,党的建设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为此,必须在党的建设中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党的建设不能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已经为社会主义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却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烂摊子上,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过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起,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党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的国情。脱离了这个实际,党的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形式、标准和要求等,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二是党的建设要围绕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纲领进行。党的纲领是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简明规定,是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标志,是党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党的纲领必须体现党的性质,必须规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同时,党也必须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任务而规定自己的近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党在这一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政治路线是党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即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是党在这一时期全部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航道。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对党的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党的组织就巩固和发展,否则,党的组织和力量就要削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根据中国国情而确立的贯穿这一历史阶段始终的政治路线。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基本路线,这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
  三是党的建设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个政党能否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关键看它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国家公共权力,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解决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而执政能力的强弱,又是党的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发展阶段,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僵化思想的阻碍。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能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冲破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便是对党的建设成效的检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思想理论的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指导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生动地展现了30年来我们在党的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四是党的建设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要求相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建设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不考虑这个前提和条件,党的建设就没有牢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党的建设就应与这些要求相适应。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建设要与这一基本方略和重要任务相适应,就必须使党的一切活动都严格地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同时,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也都要以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要使党的制度成为党内的法规,并与国家的法律相一致。为此,党的建设的成效就要体现在不断完善的制度、不断健全的体制和不断优化的机制上。
  
  路径选择之二:主体
  ——紧紧依靠广大党员
  
  政党是由广大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胡锦涛曾明确指出:“党员是党的机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十七大又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显然,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必须紧紧依靠党员这个党的主体,改革的目标方向、方法形式、内容重点等都应该由党员这个主体决定。
  之所以强调党员主体地位,其思想意义十分重大。第一,它关系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的本质是什么?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谁是党内的主体。毫无疑问,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是党的工作的主体,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因此,党员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体。只有把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点放在党员身上,才能真正发展党内民主。第二,它关系党的生机与活力。党是由千百万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的党员自愿组成的政治同盟。党员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党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党就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它关系到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没有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党的任何一项奋斗目标和任务都不可能顺利实现。第四,它是解决党内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党内和谐的需要。解决党内的矛盾和问题靠什么?是靠上级领导或是专门机关,还是依靠党员这个党内的主体。如果在制度、体制、机制上不能很好体现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内存在的问题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党内和谐也缺乏牢固的基础。第五,它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到党员这个党内的载体上。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而党的发展本质上是党员主体的发展。只有广大党员真正以“主人”的身份对待党的建设,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创造力,有力地促进党的建设。第六,它关系到人民民主的发展。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自身行为对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党员成为党内的主体,才能发展党内民主,进而为人民民主的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由上可见,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就必须尊重和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如何改革,怎样建设,都要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由他们作出决定,而不是由少数领导或“上级组织”来决定。
  实践表明,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通过有效的载体和途径。这些载体和途径应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党员作为主体,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是多层次的,党员本身又来自各个不同阶层,只有通过多样性的载体和途径,党员的意志才能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体现。二是公开性。公开、开放的平台和畅通的渠道,才能激发党员主体的活力,充分表达党员的主张,集中党员的智慧。事实上,党内如何改革、怎样改革,在党员中都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党内的“民意”。让这些党内的“民意”公开化,才有利于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三是时代性。载体和途径的设置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要求。如党员对党内领导进行“信任性票决”,就是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形式,它既可以反映党员对党的领导的认可度,也可以反映党的领导成员或领导班子的群众基础。四是规范性。成熟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应该以党内制度的方式加以规范,以产生长期、稳定的效果。五是创新性。正确地选择和创造适合实践要求的载体和途径,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而不能拘泥于陈旧的形式;需要借鉴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果,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开拓创新。

推荐访问:创新精神 路径 改革 选择 加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