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如何用脑(十二)


  出版广角:安民老师您好!您上次的文章刊出后,不少读者反映受益良多。
  安民:呵呵,没有什么,它只是我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总结。
  
  出版广角:这种总结也有价值呀,不过我觉得不只是总结吧?
  安民:当然,说总结也可以,但也不光只是总结。总结一般只会说表层的东西,内里的东西一般都不会讲。我这个总结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不仅讲表面的东西和数据,还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分析思路。这样就把编辑实战及其背后成败的原因说清楚了。我在谈一个人的编辑工作是否成功时,不太关注偶然的因素,而特别关注必然的因素。有些人可能运气好,一两本书一下子就很火,就成功了,但那不是我特别关注的对象。我关注编辑操作成功的必然性,关注长期操作成功的内在因素。因为如果大家看清楚了这些因素,看明白了内里的东西,然后按照规律去操作,那么很多编辑也都可以走向成功。
  
  出版广角:你认为很多编辑都可以走向成功的?
  安民:是的。关键是他要找到成功的窍门,摸到窍门了,离成功就不远了。
  
  出版广角:这点怎么理解?
  安民:上次咱们谈到了思路决定出路,战略重于战术。上次的文章并没有把它们谈透。因此,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就要暂时脱离一下实战,讲点背后的东西,讲讲我对战略、战术关系的理解。
  
  出版广角:大多数人理解战略、战术是虚的东西?
  安民:战略、战术是带规律性的东西。而且在我看来,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种东西,尽管不是实战,但是它们比实战更有普遍的价值。实战是案例,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规律性的理论体现的正是这些背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就用“编辑如何用脑”这个系列,包括前面用“编辑的战略机会”系列来讲这些东西,让它们具体化。一具体,它们背后的东西就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大家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一些。
  
  出版广角:只是这些规律,如果用理论性的文字一下说出来,大家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体会不深。而如果讲操作案例,从操作案例中一点点讲出来,那大家的感受就可能截然不同。
  安民:对。我举个简单的例子:2009年到2010年,我们做高中产品,码洋近2000万,其中从我脑子里出来的东西有1500万码洋。我们知道,各个出版社,码洋能够达到三五百万的编辑都可以算是优秀编辑。我们只做了两季,码洋就达到快2000万。我们做的高职教材,做了三年,81个品种,年度最高码洋达760万,而且那也是在我前期的协助下做起来的。这个高中产品线是我在做;当时有人曾要求我退出来,我没有理会。于是有人说:“你刘安民就只是做那些好做的”。言下之意是说:“你以为是你会做呀?是这些东西好做”。你知道我怎么回答吗?我回答说:“你说它好做,那当初你们怎么不选高中的来做呢?当初在什么产品也没有、什么码洋也没有的时候,你们怎么不做呢?”
  
  出版广角:当初你做这些产品时,就知道这里面可以做出码洋来?
  安民:是的。我之前的文章,曾用打水井作比喻,说高明的打井师傅会看水脉,知道从哪里打井可以挖出水来。而一般人就没有这个本事,到处挖,有可能挖出水来,而更多的时候,连个水星也碰不到。这就是我前面讲的必然和偶然的区别。看得出下面有水的,就是必然。不知道哪里有水,拿着锄头乱挖一气的,就是偶然。而成熟的编辑和没有水平的编辑,其差别不在于看稿,而在于高明的编辑在编书之前,心中就把那些书及其市场琢磨透了,甚至还有可能知道它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而糊涂的编辑,则在做书之前,对这些书能否取得成功,心中并没有数,做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我们做书就是如此。做任何一本书,出版社都有选题讨论。其实选题讨论就是预测,预测本书取得成功的各种有利或不利因素,预测它到底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这才是选题讨论的本质。
  
  出版广角:在你看来,选题论证是做预测?
  安民:对。我们讨论一个选题,就是为找到那个选题的价值。选题的价值有多维,但现在出版社往往把它简化成两点:能否盈大利,或者能否获大奖。我们现在不谈简化后到底是否合理,我们只谈选题讨论的实质。在我看来,选题讨论,就是在一本书没有出来之前,预测这本书的未来,或者是在一个领域还没有开掘之前,你要对它的未来效果做出判断。
  
  出版广角:这也就是你所说的抓住战略机会的关键点吧?
  安民:是的。在我的眼中,编辑机会分战略性机会和战术性机会。战术性机会,往往只能做比较少的品种,一两个或三五个;而战略性机会,则可以做几年甚至十几年,它可以影响到编辑的某个阶段。编辑一生如果能够抓住几个战略性的机会,那么他一生的编辑生涯就会很成功。而决定一个编辑能否抓住战略性机会的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机会。比如高中产品,其实2006年我就开始做了,我原来准备在其他出版社都没有“醒来”之前,就把这一块的产品线做完整。结果因为有的人不支持,到2009年才我才又开始再做,其实这时已经有点晚了,因为我们在做,我们的竞争对手2009年也在做了。我们没有办法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开,但是2006年则不同,当时我们可以提前竞争对手三年布局高中产品线。这就是自觉抓战略机会和被动抓战略机会的差别。
  
  思路与战略性机会、战术性机会的关系
  出版广角:就是说,你特别看重编辑的战略性机会。
  安民:是的。我们做编辑,不是做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有可能是做一辈子。一个人大学毕业22岁,到退休,男的60岁,女的55岁,如果他们到退休前一直做编辑,那么男子要干38年,女编辑也要做33年。这其中,抓住了一个战略机会,编辑就可以在同辈中胜出。我见过一生凭借一本书成功的编辑,但那样的编辑其实是不多的,可复制性也不强。我也见过一生凭借几本书(即抓住一个战役性机会)成功的编辑,但我认为那种成功,也不是大成功,其可复制性也不强。
  
  出版广角:你认为一个好的编辑,只要抓住战略性机会,这种成功就是可复制的?
  安民:是的。既然我们做编辑了,就不要一本书吃一生,而要不断地在自己的编辑领域内,找到战略性的机会,然后抓住它。
  
  出版广角:思路决定出路,你是如何厘清思路和战略性机会的关系的呢?
  安民:这么说吧,一个编辑,当他要从零起步或者从很小的码洋起步,想做大时,他的思路应该是抓出一本或一批可重印且量还不小的品种来,随着这样的品种不断增加,编辑工作就会越来越轻松,利润越来越大;而要完成这个任务,有时只要抓住一个战役性的机会就可以了。而对于一个编辑部来讲,当一个编辑部新成立时,它想要做大,想做出很好的市场效果,那么只抓战役性的机会就不够,一定要抓战略性的机会。一两本书或一个好的战役性的机会,对这个编辑部来讲,是不够的。
  在我看来,理清思路就是要解决怎么去抓机会的问题。它是比抓战略性机会更宽泛的范畴。一个编辑室,它要做大做强,可以将战略性的机会、战术性的机会,甚至是单本书的机会一起抓。同时抓这几种机会,可以并行不悖。这就是思路的方向,而并非只是抓战略性机会一种。比如当初我在科教室,我们的思路中,既有课堂作业的战略性机会,又有《实验数学》配套产品的战术性机会,还有《中学数学用表》的单个产品的机会。
  
  出版广角:也就是说,理清思路所要面对的东西更广一些。
  安民:是的。理清思路所要面对的东西很广,而且,理清思路这个环节很重要,它不仅适用于一个编辑部,还适用于一家出版社,甚至适用于一个出版集团公司。
  比如一家出版社新成立,或一个新领导来到一家出版社了,那么如何把工作抓起来?他一定要寻找到机会,找到把出版社带上发展坦途的发展思路。而这其中,寻找到做大的机会对出版社而言,相对短期的做法是要抓码洋和利润;更为重要的则是出版社如何找到自己的长远发展思路,把出版社带上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

推荐访问:用脑 编辑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