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的战略方针


  [摘 要] 抗日战争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派遣大批军政人员进入东北地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深入开展党组织和根据地建设,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动员群众,最大限度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争夺东北的进程中,逐步占据优势,为最终夺取东北,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政策策略 东北 抗战胜利初期
  抗战胜利结束,国共两党两条路线、两种前途的命运决战立即提上日程。东北地区因其在全局中处的特殊地位引起国共两党高度重视,谁掌握了东北,谁就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即对东北地区展开了激烈争夺。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处变不惊,灵活决策,措施有力,逐步占据了争夺东北的优势。
  一、争夺东北的背景
  (一)国共双方内战难免。抗战胜利后,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对内实行独裁和法西斯统治,对外投靠美国,大肆出卖国家利益,势必把中国引向黑暗、独裁的前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决保护抗战胜利果实,争取光明、民主的前途,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二)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东北区域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东北大平原沃野千里,盛产大米、玉米、高粱、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谁拥有东北,谁就有了可靠的后方补给。东北地区富含煤、铁、铜等丰富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在东北兴建铁路、厂矿,疯狂掠夺资源,客观上促进了东北近代工业化,东北生产力较发达,是全国生产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占据东北,就拥有了较发达的生产力,就能为最终赢得战争创造良好生产条件。东北毗邻苏联、朝鲜、外蒙等国家,战略纵深及边境线长,便于战略展开。中国共产党如夺取东北,将把东北、华北连成一片,大大扭转自红军时期以来各革命根据地被分割包围的局面,有利于和各解放区战场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将切断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和关外的联系,加快全国解放的步伐,也有利于就近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因此党的七大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1]p385。这充分表明东北在中国革命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三)敌我双方争夺东北的基本态势。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占据西南、西北,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则占据华北、华东大部及华中、华南部分中小城市及农村等区域,客观上对国民党形成战略包围态势。就东北地区而言,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按照同盟国协定,苏军接受日本投降,占据了东北大城市和铁路,广大城乡出现空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山东、晋察冀解放区毗邻东北,有利于迅速抢得进入东北先机。国民党主力部队则远在西北、西南,鞭长莫及,在战略上明显处不利地位。为扭转被动局面,国民党借助美国陆海空力量加紧向沿海、华北、华中等大城市、交通枢纽和重要区域投送兵力,抢占战略要地;与此同时把东北划为9省2市,组建东北行政接收机构,制定行政接收和军事接收两种方案,加紧抢夺东北。
  二、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的战略方针
  (一)派遣大批军政人员入关。还在抗战进行期间,中国共产党即派遣杨靖宇、赵尚志等共产党的优秀干部进入东北,不失时机建立东北地方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抗日武装对日作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东北,中央果断作出进军东北的决策,于10至11日发布1至7号命令,指出:“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诗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2]p219中央派出东北军旧部为进军东北的先锋,是极其高明的策略,除了该部熟悉东北的重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极大调动了该部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收复失地的积极性,这些部队必将在争夺东北中发挥出特殊的战斗力。随后,中央还正确分析判断中美苏关系和国共双方争夺东北的态势,派出林彪、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等20余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2万军政干部分期分批进入东北,并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具体领导东北战场。为达到控制东北的目的,中央要求冀热辽部队先期北上占领锦州,接收沈阳,并以沈阳、锦州为中心向周边广大区域发展,经略南满、西满,拟御敌于山海关外;从晋察冀和华北、山东革命根据地抽调13万大军进入东北,这些部队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地区的基础力量。为统一领导东北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以林彪为司令员的东北民主联军,统一指挥东北战场。抗战胜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派遣大批军政人员和武装部队迅速入关,为日后赢得东北战场的胜利争取了主动,打下来了良好基础。
  (二)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抗战胜利之初,为配合国共重庆谈判,争取和平的前景,也为避免一旦内战爆发,南方根据地被进一步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事态出现,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河南、安徽等8个解放区,把新四军主力撤退到长江以北集中,这样,抗战中确定的“向南发展、向北巩固”的战略方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1.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独占东北。基于对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的清醒认识,1945年9月,中央制定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与部署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指出:“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3]p372《指示》明确提出了控制东北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新战略方针的确定。这一战略方针是有充分根据的,一是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配合苏军解放并控制着东北57个战略要点;二是我华北、山东和冀热辽根据地毗邻东北,利于迅速向东北进军;三是由于蒋介石亲美政策引起斯大林不满,加之中苏两党的传统友好关系,使苏军对国民党接管东北持消极、干扰甚至阻挠态度,而对共产党进入东北转而采取默许、配合甚至支持立场。所有这一切为中国共产党抢占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 初期 争夺 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