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心理战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概要


  摘要我军心理战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历时短,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心理战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点。对心理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虽然有一定的争议,但已形成了较普遍地被认可的观点;对心理战效应和心理战运行机理,也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心理战地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对外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剖析和学习借鉴,成为我军心理战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战,理论框架,理论研究。
  分类号B849:E
  
  
  我军心理战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创立的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瓦解敌军的许多理论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传统心理战的重要的理论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的战争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传统心理战体系。近年来,美国、印度、中国台湾等不少国家和地区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我军作战思想与军事学术观点,认为我军传统的瓦解敌军、战争宣传、军事威慑、战术欺骗等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心理战[1~3]。
  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战这一提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被我军军事研究机构所认可。1982年《大众心理学》创刊号中有一篇文章,将外军心理战与我军的瓦解敌军的工作进行了偏颇比较,使“心理战”一词成为外军的专利。20世纪80年代,随着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心理战研究重新走进我军军事研究机构的视野。1985年5月在辽宁本溪桥头召开的首届军事心理学理论研讨会和1986年在石家庄召开的中国军事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心理战理论研究的文章开始登场;1990年在西安召开的“心战与反心战”研讨会是全军首次关于心理战方面的专题学术会议,标志着心理战研究已成为我军军事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2004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将心理战防御研究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适应军事院校教学需要,心理战理论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当时部分军事院校在军事心理学教学中教授心理战内容;90年代初期正式开设专门的心理战课程。1998年出版第一部心理战专用教材;2001年心理战成为我军院校重点建设学科,相继有数十种心理战专著正式出版。这些书籍对指导部队开展心理战教育训练,为未来军事斗争中开展心理战的准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军心理战研究虽然时间短,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对心理战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系列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点。
  1 心理战内涵和外延界定
  中国军队关于心理战定义众说纷纭,可以看出心理战的概念正在不断发展,对心理战本质认识的统一还需要一个过程。由于认识上的角度不同,目前提出的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但心理战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可以表达的基本意思,其互相之间的差别并非绝对不同。
  《心理战概论》[4]认为,“心理战是以人的心理为目标,通过多种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使其朝着预定的方向变化和发展,造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巩固己方阵线,分化瓦解敌人,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或不战而胜的一种特殊的作战方式。
  《兵不血刃的战争—心理战研究》[5]认为,“心理战是一种针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的作战。它以特殊的信息媒介为武器,依据心理学原理,通过宣传和其他各种手段,对目标人或集体的心理实施攻击,使其心理产生错觉和混乱,进而导致其意志、士气崩溃,意识观念发生变化,最终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现代心理战研究》[6]认为,“心理战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运用综合实力,从全局上争取人心、遏制对手、团结自己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斗争手段。”
  《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概论》[7]认为,“心理战是以人的心理为目标,通过以宣传为主的各种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使其朝预定方面变化和发展,造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一方面分化瓦解敌人,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一方面巩固己方阵线的一种特殊的战争形态。”
  《军队心理战改革发展研究》[8]认为,心理战是多层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战泛指国家、军队、群体或个体在人类社会斗争中的心理战,狭义的心理战特指军队为实现自己的军事、政治斗争目标而开展的心理战,是军队为影响敌我双方参战人员及相关人士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使对象产生主体预期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反应,从而促进主体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目标的实现,所开展的一项信息传播和信息控制活动。
  心理战外延较宽泛。从功能上看,心理战包括心理进攻和心理防御;从范围上划分,心理战包括政治心理战和军事心理战;从规模上划分,心理战包括战略心理战和战役战术心理战。
  苗丹民、蒋杰和朱霞等[9]从心理战防御研究的角度,为心理战下了一个简捷实用的定义,同时又提出心理战信息损伤的概念:“心理战是利用信息打击敌方的心理弱点,导致敌方的信息损伤”。心理战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对信息利用的巧妙性和对心理弱点分析的透彻性;而心理战效果的评价,就是看其导致信息损伤的程度。心理战信息损伤,是指在心理战条件下因不全信息、虚假信息、恐吓信息、隐蔽信息等,导致人的认知偏差、情绪紊乱、意志消沉、甚至人格扭曲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2 心理战效应和运行机制
  近二十多年来,关于心理战效应和心理战运行机理问题,在学术界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认识。
  《心理战理论与实践》[10]一书认为,心理战效应的主要过程包括六个方面:引起注意、产生印象、逐步理解、动摇意志、增进情感和付诸行动。心理战六个效应过程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心理战完整的效应过程。“引起注意”和“加深印象”是心理战的前提,是心理战活动的知晓层次。“转变态度”是心理战的关键,是心理战活动的转变态度的层次。“付诸行动”是心理战目标的最终体现,是心理战的行为层次。无论哪个心理战层次和效应过程的产生,都离不开无数次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
  《军队心理战改革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心理战运行机理是指心理战运行过程中的主要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实施心理战的基本原理。心理战的实质是通过信息传播和信息控制手段,影响和改变对象的心理状态,其运行主要由心理战的主体、心理战的信息、心理战的传媒、心理战的环境、心理战的对象、心理战的效果与反馈等6个基本成份所构成。心理战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运用特定的心理战信息经过多种传播手段,在一定的环境下刺激对象的心理,循环往复直至产生预期目的的过程。其中这六个环节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又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心理战运行机理的基本系统。
  3 心理战在当代国际斗争中的地位
  关于心理战在未来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争论很大,其焦点在于,心理战在未来战争中是起主导作用还是起辅助作用?是只在战略层面发挥作用还是只在战役、战术层面发挥作用?或是在战略、战役、战术全方位发挥作用?目前对心理战的地位持肯定态度的意见较普遍。
  《心理作战的战略地位》[11]一文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心理作战是直接反映和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一种最高战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作战样式,直接关系到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进程或成败。心理战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种特殊的重要作战形式。无论在军事战略层面还是在军事战役战术层面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技术战争中的心理战比常规战争中的心理战更能促成军队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战果,直至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最高目标,因而它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高技术战争中的经济而人道的作战方式。

推荐访问:我军 概要 理论研究 热点问题 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