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东方马其诺防线”


  1931年“9.18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东北和苏联的国境线上,秘密修筑了大量的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其规模之庞大,堪称亚洲之最。关东军号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这些筑垒地域和要塞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它是怎样建成的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军事目的多少年来,一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个沉积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之谜——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与日军在东北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激战到8月底,日军才完全缴械。因此,黑龙江的虎头、东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
  硝烟散尽,在东北的许多地方,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战争的痕迹仍然历历在目,然而那些深埋于废墟之下的地下要塞却变得幽深莫测。
  据黑龙江省虎林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孙永林介绍:“1945年8月19日到8月20日,苏军占据了虎头山体的表面后,就往地道里面灌上了汽油,由于里面燃烧爆炸,整个都塌下去了。1600人,仅逃脱了53人。”
  当年从火海中生还仍健在的日军士兵冈崎哲夫后来说:“我回到日本后,知道了虎头要塞的秘密,才认识到这场战争实在是很残忍、很混蛋。很想让日本人知道战争的真相,所以回到日本后,无论如何要把这种心情告诉人们,把日本侵略的行为告诉全日本人。”冈崎哲夫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编著了《虎头永久要塞秘录》一书。
  冈崎哲夫在书中写道:“日本关东军不仅在虎头,在东北的其他战略要地也构筑了大量的军事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除此之外,尚没有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几个掌握核心机密的日军军官战后也一直缄口不言,因此,这些军事要塞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几十年来,中国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一直把日军侵华罪证遗址的考察和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就在调查工作艰难进行的时候,1997年初,黑龙江省东宁县在日军遗留的军用仓库中意外发现了一批日军军用地图。军用地图的发现,使考察研究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峥嵘初露。
  
  神秘要塞深埋地下实地探险欲揭面纱
  
  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专家经过考察目前发现,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近3000公里的国境线上,散布着长达1000公里的14个日军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那么,日军号称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调查首先从黑龙江省东宁县开始。
  东宁县武装部韩茂才政委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发现的一共有6所地下要塞,它都配备了大口径的火炮,300毫米的有8门,240毫米的有10门。”
   东宁要塞位于东宁县的边境地区,正面宽20公里,纵深约9公里,所有要塞都是依着面向苏联的山坡修筑的。
  在东宁,记者找到了当年曾去过日军要塞的秦洪义老人。他在伪满时期的电业局当过工人。据老人回忆:“那时候是小鬼子领着去给安灯。去的时候,汽车四周都蒙着苫布,下了车,一到洞门口,才偷着往里瞅一瞅,不敢往四处瞅,只看见一个房间挨着一个房间的。”
  根据秦洪义老人的回忆,调查组对位于东宁县东部的侵华日军胜洪山核心基地进行了探险。
  进入地下要塞后,在一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屋子里,发现了一堆锈蚀严重的炸弹。在湿漉漉的乱石缝中,一名队员发现了一支已烂得只剩枪头的“三八大盖”;半小时后,探险小组在包扎所附近,发现日本士兵使用过的牙刷、鞋子,还有钢盔以及尚未引爆的日造48瓣手雷;两小时后,小组到达弹药库附近,由于前方完全坍塌,只好返回。经过3个小时的探察,仍然无法看清地下要塞的全貌。
  那么当年日军地下要塞的规模、结构、设施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调查组又来到了距离东宁县1000多公里的海拉尔。
  当年日军构筑在海拉尔的要塞是14个筑垒地域中较大的一个。在海拉尔的北山底下保留了一段保存相对完整的日军核心地下工事。
  海拉尔北山日军地下要塞呈东西走向,总面积9053平方米,干道长达5.5公里,总共有11个入口,每个入口分别与地面部队集结地、火炮阵地、观察所等相通。地下工事呈拱形,高2米、宽1.7米;坑道两边排列着大小不等的房间59间;每个交叉路口或转弯处设有射击孔,为进行坑道战时实行狙击;坑道底部两侧有用于排水的沟槽;坑道顶部每隔50米即有一个通风孔,直通山顶。
  当年被俘虏的日本侵略军走出山洞后透露:洞内物资供应齐全,在没有任何外来供给的情况下,1万多人的部队可以在这个洞中生存半年。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人防办副主任白红光介绍说:“在当时海拉尔地区,日军驻军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十一、二万人,大大高于当时海拉尔市几万居民的数量。”
  据1939年伪满洲国提出的《北边振兴计划》记载:日本侵略军沿中苏、中蒙边界共修筑4000多公里长的地下军事要塞,建飞机场420个、军用仓库500个,当时日本关东军把这一系列的军事设施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推荐访问:探寻 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