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需要与人的劳动的矛盾视域下,谈“以人为本”的武警部队文化建设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与人的劳动的矛盾理论,揭示了人从事劳动的动力源泉根源于劳动成果对于人自身需要的不断满足。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去从事劳动是人的本性,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武警部队建设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广大官兵的勤恳工作、为国奉献也是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诉求的,这一诉求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从而打造“以人为本”的武警部队文化亦应从此出发。
  【关键词】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以人为本;武警部队文化建设
   《武警部队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官兵主体作用。贴近部队建设、贴近任务实践、贴近官兵生活,尊重官兵主体地位,激发官兵创造活力,满足官兵文化需求,使广大官兵成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广大官兵作为武警部队的主体,他们是武警部队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武警部队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必须关注到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广大武警官兵在献身使命,为武警部队建设付出自己辛勤劳动的同时也拥有一些自身的正当需要,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广大官兵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打造“以人为本”的武警部队文化,就成为武警部队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官兵的发展是官兵的最高层次需要
   马克思通常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种,构成由低到高的三个基本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马克思指出:“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这种划分就明确的指出了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发展。
   广大官兵参军来到武警部队,除了献身使命,有志于做一名忠诚于党,维护祖国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忠诚卫士之外,也或多或少的拥有一些自己的小愿望。有的希望通过部队的训练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有的希望能够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有的则希望能够考学、提干,继续为部队服务。这些愿望总的来说都是希望获得自身的发展,所以官兵的发展是官兵最高层次的需要。
  二、人的需要与人的劳动的矛盾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约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又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产生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人从事劳动,则是以其自身需要为既定前提的。人的存在有两个极为明了的经验事实,这就是:人有人的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有人的能力(体能和智能),人总是要追求其需要的满足。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运用自己的能力,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捕捉和筛选合乎自身需要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与人的能力相统一的现实表现过程。可见,人之所以要从事劳动,乃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劳动的动力源泉。
   人们之所以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运用一定的工具,去从事一定的劳动,不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而是仅仅是由于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类从事劳动的一般目的和内在动机。不抱任何目的,不希求满足任何需要而去从事劳动的人,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即使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本身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也说明劳动只有和人的需要相联系才能成为可能。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中的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因此,劳动越不合于人的目的,越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无法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人便越缺乏劳动积极性;反之,劳动越合于人的目的,越能满足人的需要,使人在劳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人便越有劳动积极性。可见,人的需要与人的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人们劳动积极性发挥的制约机制,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创造出劳动产,但劳动成果并不能直接地满足人的需要,它必须经过社会分配。人的需要能否转化为劳动力,直接在于对于劳动成果的处理,即分配和消费上,它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对上一劳动的心理反应,如果对劳动成果的处理比较合理,使付出的劳动与满足自身需要具有直接联系和正比例关系,就能使人的需要全面转化为从事劳动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如果对劳动成果的处理不合理,在付出的劳动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既无直接联系,也不是正比例关系,有的甚至表现为反比关系,那么,人的需要就不能转化为人从事劳动的内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劳动热情就会丧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被压抑。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通过劳动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同过劳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那么他还劳动干什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愿劳动,厌弃劳动就成为必然的事了。可见,对于劳动成果的处理,即分配和消费环节,是制约人们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程度的关键环节。
  三、正确处理官兵的需要与官兵的劳动的矛盾,打造“以人为本”的武警部队文化
   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和领导方法必须建立在符合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符合人性的制度和方法,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违背人性的制度和方法,无论其主观动机是多么的高尚和崇高,都是无法具有内在活力和持久动力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人的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因此,打造“以人为本”的武警部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官兵的需要与官兵劳动的矛盾,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
   武警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因此,打造“以人为本”的武警部队文化,首先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忠实履行武警部队的职能使命,出色完成执勤、处突任务,这是武警部队的天职,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和职能使命的必然要求。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偏离的。
   但是就武警部队的内部管理而言,打造“以人为本”武警部队文化,还必须考虑到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作为部队的各级领导,只有真正地关心广大官兵、特别是基层官兵的切身利益,创造有利于广大官兵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条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官兵爱警习武的热情,全面提高官兵的能力素质,为献身使命,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与人的劳动之间的矛盾规律,在官兵的需要与官兵的劳动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和正比关系。
   在武警部队领导工作中,作为管理对象的人主要是干部和战士。他们各自从事着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需要。战士的劳动具体表现为执勤和训练。战士的需要除了改善伙食的基本需要以外,主要表现为对于成长进步的追求,以及对干部对他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正确评价的期待,并期望将自己的执勤和训练的成绩与入党、提干、升学、转士官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直接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战士的需要全面转化为其从事执勤和训练的动力,提高其执勤、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干部的劳动具体表现为行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以及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干部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主要是通过提拔使用和晋级晋职来满足的。所以,只有把他们的工作能力及工作实绩与他们的提拔使用、晋职晋级、立功受奖等直接挂钩,达到责、权、利的统一,才能把他们的需要全面转化为工作的需要,最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武警部队 视域 与人 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