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


  提要:为适应新形势对课程教学的要求,运用协同学理论探索和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其主要特点有: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认同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主要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的协同、教学主体的协同、教学内容的协同、教学方法的协同、实践教学的协同。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实践;协同教学
  作者简介:周围(1955-),男, 山东荣成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6)、2007年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T01-1)的研究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我校结束首轮“基础”课教学后,在认真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涵义
  协同的概念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于1971年提出的,他于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从而形成协同学或协同论。协同论认为,在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中,由于该系统内各子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合作的关系,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协同论不但在自然科学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也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
  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学理论,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系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建立教学系统自我调控机制,提高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使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发挥教学系统最佳整体功能,促进教学系统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合作、协调、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的教学形式。
  “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协同学理论,根据“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从整体上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提高课教学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促进教学系统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合作、协调、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形成“基础”课协同教学的教学形式。
  二、“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特点
  “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即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认同性、教学主体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和教学条件,运用教学原理,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为优化教学方案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即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设计。教学准备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了解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教学实施设计包括: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教学过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等。教学评估设计包括:评价教学效果、调整修改原教学设计等。
  2.教学目标的认同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要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其总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认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学生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完成各个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
  3.教学主体的互动性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既是并列的,又是互动的。“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的教学主体的互动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教师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学集体备课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统领和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发展,开展教学集体备课;教师就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征、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考核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师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对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对教学过程的相互配合,对教学任务的共同完成。学生间的互动主要体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决定着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砥砺,同步完成教学的学习任务。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与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是相互统一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教师和学生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手段。教师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实现“怎样教”,将教育教学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教育功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实现“怎样学”,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积极主动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以最佳的学习效果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的教学策略
  “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协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教学思想的协同、教学主体的协同、教学内容的协同、教学方法的协同、实践教学的协同。
  1.“基础”课教学思想的协同是教材编写者对“基础”教材的编写思想、教师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思想的三者协同
  教学思想是教学主体对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并以某种方式对教学行为进行表达。教学思想的协同,为顺利开展协同教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基础”协同教学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在三个方面的协同:即教材编写者对“基础”教材的编写思想、教师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思想的三者协同。“基础”教材内容的编写思想体现教材编写者根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设计、构建完整的教材理论体系内容,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体现教师根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设计教学方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基础”课程的学习思想体现学生根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案,自觉主动地完成“基础”课的学习任务。教学思想的协同,把教材编写者对“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编写什么、怎样编写;教师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学什么、怎样学这三者有机地进行协同。教学思想的协同为师生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推荐访问:协同 法律基础 实践 理论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