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设立了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取实行减征企业所得税、进口自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关税、财政贴息、设立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等特殊的财税优惠政策,利用财税金融经济杠杆促进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9年,国家将打造“西江经济带”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提而论,确立了江海互动的发展思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对促进“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已迫在眉睫。但目前对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尚属空缺,“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任重道远。笔者对此进行了系列性研究,整个系列文章包括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现状问题研究、“西江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财税政策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等,将自2011年6月起陆续在我刊刊载。
  
  【摘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与之相随的另一面则是地区差距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来自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政府政策的选择。区域财税金融政策是针对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失灵领域进行调节与引导,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快速发展。文章通过述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战略布局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评价财税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财税金融政策;区域经济;影响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与之相随的另一面则是地区差距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难题。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利益获得机制与规划是区域经济关系形成与演变的基本原因,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来自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为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证。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于统一的开放市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对市场经济持乐观态度,认为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区域间价格趋于一致,从而使区域差距自动消减。
  新古典经济学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二元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非均衡发展。1974年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但会出现地区间的非均衡性,而且还会出现“倒流效应”,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因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外部环境影响要素不同而出现地区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作用下不断加强并形成循环规律,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落后地区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并向发达地区集聚的过程,反复的“倒流” “循环累积”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为此,他主张通过非均衡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倾斜,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但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刺激和帮助落后地区快速发展。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流向并非象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所假设的仅受由稀缺性所决定的价格影响,还受制度性障碍、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本并非总是从剩余地流向稀缺地,其流向会受产业集聚和外部性所形成的递增收益效应的影响,市场不能自动纠正区域间发展的差距,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会影响要素流向。因此,政府必须制定适当的产业、财税金融等区域政策并使之法律化以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区域经济分析中,认为政府干预是导致空间转移的主要力量,政府应当委托特定的支持部门进行合理分布,来影响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主张国家应通过财税等政策进行转移支付,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政府政策的选择。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战略布局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较大的经济体而言,情况更为严重,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与西部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差距大。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大区域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公共基本服务均等化等重要指标分析,其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且已出现较为严重的“马太效应”:东部由于具有充实的财力来提供公共产品,使经济发展有更好的外部环境,而中西部由于历史、地理等客观原因,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财力严重不足,从而限制了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也因此抑制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日积月累的“倒流效应”和“马太效应”,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差距日益扩大,使得较先进的东部、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而落后的西部地区更加落后,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促进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为把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落到实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提出区分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采取积极稳妥的区域措施。
  一方面,适时制定分类区域政策,并努力增强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各区域经济板块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具体指导,通过组织制定省级或跨行政区的经济区规划或政策文件,细化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指导各地方明确发展定位。例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国家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定位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发展新一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随之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相继制定了以产业政策为主,财税、金融、土地、外经贸等政策为辅的一揽子优惠政策;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西江经济带概念,确立了江海互动的发展思路,将打造西江经济带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提而论,规划将南宁建设成“国际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将柳州、梧州建设成“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酝酿编制《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准备研制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财税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实施分类管理,努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分类管理,对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等核心经济带,以及环渤海经济圈,东海经济圈,南海经济圈等,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新局面,鼓励其继续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实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例如,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财税 政策 影响 金融